返回上海新闻出版网站

读书园地

晨,在老镇

发布日期:2012-09-03 分享


                                                                                     ◇ 朱墨钧

        老镇的晨,是伴随着热气羊肉的诱人香味,从街市西口那排羊肉馆的门窗内钻出来的。每日老辰光、老地方,聚拢着一帮老面孔、老年人。
      “阿三,修一刀腰窝(羊腰)。”老食客言语间不经意间的一个“修”字却用得十分老到,修,非切非削更非斩,它修出了诗的意境。老食客毕竟是老食客,不屑有卖相无口感肉坚丝韧的腿精的。
只见被呼作阿三的老板使刀锋在羊腩上轻轻一拉,一片厚薄均匀的羊肉瞬间被分离在砧板上,他再用刀刃把羊肉勒成齐崭崭的数块,旋即将羊肉抄在清香干爽的荷叶上,托给对方。羊肉的余温透过荷叶传入掌心,老食客未曾品尝却己有了感觉与体会。
        板桌上如果是独酌,照例老三样:一盅老白酒,一摊热羊肉,一碗葱花面。倘若是三五老人马共饮,那桌面上的酒菜就显得很有气象了。店堂内于是嗞嗞声四起,呼呼声满座。浓得化不开的乡情,美得“打耳光也不肯放”的滋味,脸红颈赤,得意忘形,仿佛此情只应人间有,天上那得几回闻。
        有乔迁老镇的新居民见状颇为吃惊,思忖这顿早点非二三张“分”莫办,便不禁上前动问:“老爷叔,你们天天到店里吃羊肉土烧?”
        老爷叔实话实说:“勿勿勿,年夜头是勿来格。”
      “真是好福气!”新居民慨然复问:“从前也如此?”
      “哪个从前?三十年前还是六十年前?”老食客们神色各异,纷纷摇头摆手,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半个时辰后,先前来的老食客们打着饱嗝三三两两离座,有的还边走边用舌尖在油晃晃的嘴唇间,郑重画个句号,表示心满意足暨功德圆满。
        如果说在羊肉馆中的老食客的群体内还有几位尝鲜的稀客,或有凤毛麟角的女性参与的话,那么在临河的茶馆中必定是清一色的老男人、老土地,罕有外来者涉足期间。究其原因,本地人上茶馆称之谓孵茶馆。孵,首先要起得早坐得住需有闲功夫的,还要阿猫阿狗的彼此相识相熟知根知底,更要志趣相投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如此这般天时地利人和,岂非如鱼得水而乐此不疲。
        无论春夏秋冬,那张张八仙桌被围得满满当当,老茶客们各自一把色泽浑厚的陶壶,一只与之门当户对的茶盅。壶内一把老茶叶连梗被开水烫得上窜下跳直冒泡沫,老镇茶馆不讲茶道只论人道,来者都是客,一律粗茶伺候。
        如果有人自命清高不知趣地夹带“铁观音”、“碧螺春”到现场显摆,必遭老茶客嗤之以鼻:“侬掼啥个浪头?阿是笑伲吃勿起!”
        到这里吃茶无非是会会茶友,荡荡(洗洗)肚肠而已。你看靠在墙角的那位耄耋老叔公,他三十年前溜进茶馆只能插插台角讨杯茶喝喝,今日儿孙们事业发达,进门别墅蹲蹲,出门轿车开开,区区几两茶叶能算什么东西。他老人家还不是安安稳稳地嘘嘘地喝着老茶汤。
        也许是天天见面的缘故,老茶客们拥壶围桌其实也没有多少言语可谈论,有时一个眼神的相对,彼此即心领神会。若要说终身还有什么遗憾的话,人生苦短,来日无多。但愿心如茶水常续常热,人如茶叶天天照旧。为此,可以赶路不分寒暑,相聚无论风雨的。这时的晨,这时的老镇属于老镇的老土地们。
        吃羊肉烧酒,又孵过茶馆,这晨也接近尾声,该回老家了。而家里油盐酱醋荤腥菜蔬不可或缺,那么还得去集市兜一转,斩一刀肉,买两条鱼,称几斤新鲜蔬菜或时令水果。
        集市内的摊主们见到这班老顾客又喜又怕,喜的是只要他们相中的食品,决不会婆婆妈妈地讨价还价,且是常常光顾生意的老主顾。怕的是在他们的面前别说短斤缺两,注水掺假,就是滴激素的施农药的大棚里栽培的,统统难以蒙混过关。皆因老顾客均系业内资深人士,想当年哪位不是养猪能手,种田好手。我伲在偷偷藏“资本主义尾巴”时,各位还不知在何方宝地“恭喜”哩。
        道一声“明朝会”。老土地们从四方聚来,又向四方散去,老镇的大街小巷渐渐地没了他们的身影。他们甩甩手随着晨离去,将老镇更美好的时光留给了后来的人们。

                                                          (作者系闵行区华漕镇黎明村村民)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农家书屋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62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