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玮玲
从外省来枫泾务工,一直在外面租房子,最近房东要卖房子,只好另觅别处,正在焦头烂额时,同事小沈向我伸出了援手。她是新春村的人,拆迁后搬进了漂亮的新春苑。她说:“房子正好空着一间,你就过来与我合住吧。”
来新春苑,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只是觉得离镇里的图书馆远了点。我平时有借书的习惯,这样一来,我要多绕行好些路。小沈说:“我们这里有农家书屋,你在镇上图书馆借的,可以还到这里,以后就在这里借书吧,很方便,我已经办了书卡,都是免费借的哦。”
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农家书屋”这个新鲜的名词,心里直觉地以为那书屋里想必都是些养猪、养鸡或者培育果树之类的书籍,与我的需求相去甚远。小沈也不解释,直接拉我去了这里的农家书屋。
到了书屋,我才发现,我的观念太陈旧了,农民虽然需要科技农业的知识,同样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农家书屋的书架上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除了农业类的,还有经济类的,历史类的,文艺类的……俨然就是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呀,这以外,还兼有阅览室的功能,在这里也能读到很多新鲜的报纸、杂志。
忽然从书架上看到一本《小窗幽记》,如获至宝。《小窗幽记》和《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本必读之书,也有人称为“处世三大奇书”,是时下许多年轻人追捧的修身宝典。我几次听人提及,都没有借到,想不到在农家书屋里能觅到这本“奇书”。
图书管理员见我喜欢这本书,笑着说:“你也喜欢这本书呀,知道作者是谁么?”“陈继儒呀。”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是我们枫泾人呢。”管理员骄傲地说。
我大吃一惊,原本只知陈继儒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现在从管理员的口中,才了解到他是当时华亭县的泖桥人,也就是现在枫泾镇的泖桥人。这一了解,让我觉得与这本书,更加亲近了几分。
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里捧读起来,只觉得字字珠玑,读来满齿生香。书中几乎每一句话都可以视为警世、醒世名言,蕴涵着博大深邃的人生哲理,极富有人生真昧,于微言中总结了坎坷人生的诸般经验。如何免遭灾祸,如何规范行止,生活的方法,处世的良策,均有详尽论述。书中精妙绝伦的语言,道眼清澈的慧解,灵性四射的意趣,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对人生的思索,处世的智慧,更是令世人受益无穷。
撷取其中的一句来看:“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这一句话说出了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准则,在长久的潜伏下,已经将内涵历练得充实饱满,一旦表现出来,必定充沛淋漓,而能“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如果没有这些长久的潜伏,又何能“飞必高”呢? “开先者,谢独早。”也是很合理的,因为太早开发,各方面无法配合,自然很快就竭尽力量而凋萎。“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因为太早开发,不到中年便都成了平庸的人。倒是那些年轻时默默无闻的人,在岁月中不断地储备实力,而终成了晚成的大器。生命之经验和宝藏的开发也是如此,就像一坛酒一样,愈陈愈香,要让它在岁月中酝酿、成熟,才会是一坛好酒。
我联想到实际,在工作中,有时会很轻狂,自以为这个时代是年轻人的天下了,做起事来眼高手低,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事实上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如果没有经历那么久的酝酿和积累,怎么能成为人人敬服的“老法师”呢。我应该沉下心来,多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多增长知识,这样才能“飞必高”呀。
捧着手中的“奇书”,正在玩味不已的时候,在书房上网的小沈忽然跑过来,要与我抢书看,因为她刚在网上搜到《小窗幽记》的许多版本,发现有几十家出版社都有出版这本书,看来的确不同凡响,她也要先睹为快。
嬉闹之余,不由感慨,新世纪的农村变化之大,大到村村都建起了农家书屋,农民看的书也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科技知识了,真好!
(作者系金山区枫泾镇外来务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