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春红
少年时代的我第一次听说《红楼梦》这部书是在语文老师的课堂上,仅老师口中的“名著”二字就让我仰慕已久,但那时乡下书籍的贫乏让我望尘莫及。每每背诵起《中国历史》课本上有关明清小说部分对《红楼梦》如下的评价:“《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它的神秘对我产生的吸引力可想而知。到了高中,功课是一日紧似一日,从同学那里借来的《红楼梦》刚读到第二回就被班主任收去了,且被告知曰:“大战将至,不可分心。”恰巧家里买了彩色电视机不久,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就开播了。原以为此等“快餐”更可以大饱眼福,可父亲严厉的目光让我望而却步。“看了《红楼梦》定得相思病”的人言令我生畏。虽然心愿未了,但几支幽怨悠长的曲子却萦绕于耳:《红豆曲》、《葬花词》、《枉凝眉》,我颇为钟爱。不免常常畅想:有如此曲调的好书,定是人间的“美味佳肴”。此刻,用垂涎三尺来形容一个乡下女孩子的心情也不算过分。
考上了大学,又念中文系,我似乎终于取得了名正言顺拜读《红楼梦》的“合法”身份,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亲近它了。还清晰地记得从校图书馆手捧《红楼梦》走出的情形。开始如获至宝,后来大摇大摆,似乎想让别人都知道:我要读《红楼梦》了!然而第一遍读完,脑袋里一团乱麻,书中人物林林总总,关系错综复杂;部分诗词和偈语晦涩难懂。耐着性子我再读第二遍,边读边做笔记,如同一个侦探专门研究小说中人物关系,总算弄懂了人物之间的亲疏远近。但仅此而已,这座宝库中的其他有关诗词、建筑、饮食、服饰等专家所谓的高深艺术,我懵懂无知。问同学,怕人知道自己根底浅。实在盼望文学课老师能侃侃而谈,但遗憾得很,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我们中国汉语言文学系为什么没有开设“红楼”讲座。这时的我仿佛一个馋嘴的孩子,分明闻到了核桃的香味,却无法敲碎它坚硬的外壳,只好守着它,渐渐降低对它的欲望,因为还有更容易吃的东西等待着我。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恕我用曹雪芹之语来描述邂逅“红楼”之感,而正是怀着这种“敬而远之”的心态,我走进苏童、刘震云、池莉等一批当代作家的作品,将自己买来的《红楼梦》束之高阁。光阴荏苒,参加工作12年,期间结婚、生子、调动、搬迁,除了忙碌还是忙碌。我将我的“红楼”遗忘了。
今年4月的一天,我去学校图书馆还两本教学资料。不经意间又瞥见那个清幽别致的所在——教师阅览室:典雅的布置、散发着墨香的精装书籍、几台崭新而小巧的台式电脑,无不传递着经典而又现代的读书气息。信步走进去,双眼迅速划过几个熟悉的区域:几本新书又被人借走了!失望!但又不甘心地搜寻其他角落。是它!那本久违的《红楼梦》!某种亲切和冲动袭来。我轻轻翻开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灵通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虽仍有“高山仰止”之感,但比十年前多了一份平静,少了一份浮躁。之后的几天,我又到教师阅览室看了四回,突然想:为什么不一边看原著,一边看看电视剧呢?或许,更真切些吧。立刻行动,开启电脑,打开迅雷,很快下载了五集,迫不及待地欣赏起来。那种轻松,那种惬意,那种如愿以偿,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词说“爽”!接下来的日子,只要时间允许我必定忘情于阅览室。很难想象,一个中年人竟突然对家以外的地方有了牵肠挂肚的感觉。在对文字和视频的双重阅读中,我对这部高雅的作品有了浓厚的兴趣,对书中主要人物有了准确的理解力。带着这种兴致,我又上网浏览有关《红楼梦》的信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完全是一片红学之声!原来喧闹之源是著名作家刘心武和他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这本热销书学校尚未订购,我求助于互联网,在那里有幸找到了刘心武作家做客央视10套《百家讲坛》的视频讲座,在这位新索引派专家的引领下,解读《红楼梦》、走进这部百年经典名著似乎容易多了。一个个书中的艺术形象在他的潜心探究下还原到了历史,也走进了我们心中。我把下载的有关资料统统放进了阅览室电脑一个叫《我的“红楼”》的文件夹内,一段时间内,那个夹子好像藏着我的秘密,藏着我读书的欢乐。
5月中旬一个漫长而炎热的下午,我在课堂上和即将毕业的学生无意间谈起了《红楼梦》,凭着记忆,带着狂热,我现学现卖。看着学生们入迷的神情,期待着“下回分解”眸子,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学生只要学累了就央求我来一段。再后来读到刘心武作家《说在前头》中的几句话:“……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魂魄的一部分。阅读《红楼梦》,讨论《红楼梦》,具有传承民族魂、提升民族魂的无可估量的意义……”如醍醐灌顶,引起了我阅读教学的反思: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大背景下,引领学生解读我们自己的文学名著不失为明智之举。如何走进“伟大”名著,我想我的“红楼”情结已经告诉我答案:教师充分收集、整理共享资源,充分运用学校的图书和电子阅览,借助多种手段带领学生走进名著,那么我们的第二课堂将会更加丰富和精彩!
在毕业留言册上,学生留下了这样的话语:“老师,什么时候再听你讲述未完的《红楼梦》?”每次回味这句话,我心中就会出现学校阅览室那块绿洲。是她,完成了我多年的夙愿并带给我对教学工作的启发;是她,帮助我在学生心中播撒一粒文学的种子。祝愿更多的同人们在那里找到快乐和交流的平台!
(作者系嘉定区南苑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