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蔚萍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辛苦实干的农家人也有了追求精神的需求。这时候,村里开设了农家书屋,阅读同样走进了村民的生活。
其实一开始,也有人不理解说:“农民不好好种地,学知识分子看起书来,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还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说:“那是娃娃们该多去的地方,好多学些知识将来考大学。我们都是半截入土的人啦,大字也不识几个,还凑什么热闹啊?!”起初,来果园村农家书屋阅读的,也都是村里的孩子,一般在双休日,他们就会来这里,寻找一些学习资料,或者阅读几本文学作品,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可是工作日中,这些孩子们忙着上学,图书阅览室就成了摆设,犹如空置,鲜少有人问津。这让村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和村委干部很是尴尬,村里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给村民充充电,怎么就没有人愿意来呢?
一天下午,村委主任朱明芳在田间巡视,看见在田里忙活的张忠伟张大伯,就打招呼道:“张大伯,你在忙什么呢?”只听张大伯连连叹气说:“啊呀主任啊,今年我种的萝卜好像得了什么虫害,怎么那么矮啊?”朱明芳上前一看:“是啊!这萝卜长势不太好。不过您也别太担心,问问别家种萝卜的也许就有办法了。”话虽这么说,但是朱明芳主任还是把这事放在心上了,回到村委路过农家书屋,她突然想到了什么,径直走进去,在图书架上翻找,终于找到了一本关于种植萝卜的书籍《种植葱和萝卜》,仔细查阅后,针对张大伯的萝卜出现的症状,她明白萝卜是得了“病毒病”,值得庆幸的是,萝卜出现的症状应该还是初期表现。第二天一早,她就到张家告知:“张大伯,您萝卜地里的萝卜估计是得了病毒病,你照我说的打点药水上去试试!”于是,她按着书上所教的方法告诉张大伯。一个月后,张大伯到村里找到了朱明芳:“主任啊真是谢谢你了,没想到你的办法这么好啊,以后有什么问题我再来找你这个专家。”朱明芳笑笑说:“我哪是什么专家,真正的专家是它!”说着把那本《种植葱和萝卜》的书放到张大伯手中,“您看,这里专门有种萝卜的方法,还有一些萝卜可能出现的病症和解决的方法,对你很有用的,你拿回家好好看看吧,看完了还回农家书屋就可以了。”张大伯说:“您就别说笑了,看书能种出好萝卜来?”朱明芳把书翻到“病毒病”的那一页,指着说:“不信你就自己看,我就是照着这个教你弄的。”张大伯多少年都不怎么看书读报了,吃力地看完了这一页,说了声谢谢,就拿着书若有所思地走了。后来的几天,张大伯居然成了农家书屋的常客,上午去农作,中午吃完饭他就来,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和他相熟的人见了,都纷纷打趣说:“老张,老了啊老了,难道要考学不是?还天天泡在图书馆。”张大伯只是笑笑,没做声。
有几次,村里有的农户种的蔬菜得了虫害,打了很多药水都没管用,热心的张大伯来查看,用书上学到的方法进行处理,问题都得到解决。桃子作为果园村的特色农作物,也是村民一年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可是去年,很多人家的桃树,出现了叶子两侧向中间卷曲变红,枝干上出现果胶状物的症状,大家都担心得不得了。于是,张大伯在自家的桃树地里,采取药物喷洒和加强管理等防治手段,效果显著,接着,热心的张大伯又把他的办法告诉给大家。就这样,去年夏天,果园村的桃子和往年一样有了好收成,大家都夸张大伯有门道。这时,张大伯笑呵呵地把“秘密”原原本本说出来,大家一听都明白了,原来真正帮助村民走出困境的,是那些农业指导的书籍。
现在你来到农家书屋,这里再不是往昔那般门庭冷落。有来借阅种植类书籍的,有来查看养鱼养虾的养殖户,村民们很快走上了科学农业求发展的道路。在张大伯后,又相继出现了“青菜大王”陶新龙,“水蜜桃高手”毛金福,“鱼虾专业户”胡文龙,等等。很多村民都通过阅读,加入了科学化种植、科学化养殖的行列。
如今光顾农家书屋的还不只是他们,更有上了年纪老人的来翻阅养生类的书籍。读书的热潮,也感染了居住在这里忙碌工作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同父辈一样务农,但是这里也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闲暇时来坐坐,翻阅一些文艺小说或者时尚类的图书杂志。娃娃们钟情于漫画,面临考学的孩子来查阅学习资料。来看书读书的人越来越多,果园村农家书屋的藏书量也是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丰富。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拥有更丰富多样的书刊,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阅读。而村民们也越来越依赖这里,这里有他们所需要的务农常识,也是物质生活丰富后,精神生活的滋生地。
今年,上海召开世博盛会,早在这之前,村里的大叔大伯、阿姨大婶都积极报名参加了平安志愿者,农家书屋成了他们共同学习的基地,关于世博会的书籍是他们的最爱,也是百看不厌。现在世博会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这些志愿者们正用他们在农家书屋中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从中外各地前来观光的宾客。
中国人崇尚读书,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及“金屋颜玉”之说。现如今,书籍不再是一部分人的专属,书籍已然走进了千家万户,悠然自得、朴实无华的庄稼人,也慢慢迷恋上了书香,读书、品书,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者系浦东新区新场镇果园村村民)
荣获2010上海"农家书香"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