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新闻出版网站

读书园地

茶香书韵品今昔

发布日期:2013-02-04 分享

                                                   ◇ 钱炳荣

    北窗外,月朗星稀,新城站流曳着流光溢彩的光束,不远处的市民广场隐约传来欢快的舞曲。在丹桂飘香的秋风里,我端坐在温柔灯光笼罩下的电脑桌前,打开一本心仪的好书,手捧一杯香茗,揭开茶盖一股浓烈的龙井茶香扑鼻袭来。此时,我的思绪同眼前升腾的茶雾泉涌而来,那难忘的自学岁月犹在昨日。
    我出生在华阳桥一个半乡半镇叫“油车埭”的村庄。全家四个劳动力却要供九个人吃饭,负责灶间的奶奶经常为全家的生计发愁。然而,我们这个贫困之家的孩子却个个喜欢读书写字,在村里人眼里,看书是不务正业和偷懒的行为,因而我们被人瞧不起,也成了教育子女勤劳的反面教材。在“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观念影响下,左邻右舍的孩子弃学去投师学艺,或理发、缝纫,或泥瓦、木工,我的父母也经常地受到亲朋好友的规劝。不知什么缘故,父母亲却对我们十分袒护,只要见到我们拿起书来,从不加以干扰,悄悄地将本该我们做的杂事打点完毕,还不时地送上好吃的加以鼓励。从未进过学堂的父亲更是树立榜样,通过夜校扫盲和自学,竟成了大队会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和姐姐分别成为当时村里唯一考上县城重点中学的乡村学生。然而,正当我满怀壮志一心求学的当口,一场“文化革命”突如其来,降临在我这个初中二年级学生的面前,我被迫走上了回乡务农的艰苦道路。面对人生的起伏,我抱着乐观淡定的态度加以应对。挫折让我对知识的渴望欲加强烈。自学的道路充满着艰辛,买不起新书,我就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淘“扫四旧”的旧书;向插队入户的知识青年借。一旦雨天不出工,我便冒雨步行几里地,赶往县城的新华书店泡上一整天。白天在田间劳作,我身边总要带上本书、笔和速写本,随时记下一闪而过的收获。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在被窝手电筒的微光里,我如痴如醉地看书学习;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坚持不懈和永不言败的信念,鼓励我不断探索新事物;读巴老《激流三部曲》,让我惋惜于觉新的悲惨结局,鼓励我对命运的抗争;读《中国艺术史》,让我对中国民间艺术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有了新的认识。
    春天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夏季撒下了勤劳的汗水,秋天必将收成累累。我也开始收获书本给带来的丰盛财富。我有感于柳树坚韧的生命力作的随笔《爱柳赋》,在散文杂志《新蕾》上发表;我在贺龙元帅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桑植县天子山采风,所作散文《英雄与山河共辉》在《文学报》上发表;我有感于台商热爱松江故土所撰写的《月是故乡明》,在上海电视台《江南好》节目中由小晨配音朗诵对台广播,获得“水晶奖”;我写的《乡间文艺轻骑兵》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我的小戏、小品、曲艺、故事剧本,参加了群众文艺活动并得奖,丰富了松江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我挖掘、整理了中国江南民间艺术遗产,并创作大量的民间美术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发表、得奖,并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所收藏。近年来,我还为《松江风俗志》、世博献礼片《农耕岁月》制作了150多幅剪纸作品,传承和丰富了上海之根民俗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我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的证书,上海市文联也送来祝贺奖杯。
    北窗外,依然月朗星稀,市民广场隐约的舞曲和着丹桂的馨香阵阵袭来,我手捧香茗呷上一口,我默默地对着书本,轻轻地祷念: 读书真美好,书中自有无穷的财富让勤奋的人去采掘,有物质的,更有精神的。

                                   (作者系松江区方松街道东明居委会居民)

                                    荣获2011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二等奖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农家书屋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62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