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新闻出版网站

读书园地

读书点滴

发布日期:2013-02-07 分享

                                                   ◇ 宋波祥

    记得有谁说过:“书犹药也,常读能治愚。”是的,读书能使人明理。小时候,出身农家的我,除了在校读几本课本外,与其他的“闲书”几乎无缘。那时候,又是挣工分的年代,农家的孩子除了上学,还要在农忙季节干插秧、割稻之类的农活。现在的青少年很难理解我们那时的环境,农家又无藏书,自然阅览书籍的机会很少。
    适龄后入伍参军,部队是野战工兵,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下,我们这批青年的满腔爱国热情挥洒在打坑道上,自然也无缘读书。服役后回地方工作,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进镇机关才有机会踏进图书室,也就是那时,才圆了少年时的读书梦。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开始下降,读书权作一种休闲。即使如此,我还先后阅览了四大名著,至于唐诗、宋词、史记之类自然也十分热爱,国外的名著如《红与黑》、《悲惨世界》、《茶花女》等,只要是好的书,我总想翻一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文艺又走上复兴的道路,现代文学的百草园茂盛起来了。于是我有了更多的读书机会,我的眼前展现出浩瀚的书籍海洋,不少书读后使我受益匪浅。
    2000年初,我从机关调入文化站工作,“无心插柳柳成荫”,我成天与图书打起了交道。2003年,我所在的乡镇东海与祝桥、盐仓三镇合并,期间我在文化中心担任领导工作,亲自参与了祝桥文化中心新图书馆的建设和一级图书馆的创建工作,为此付出了辛勤和努力。这段时期,我还坚持阅读一些书籍。记得在东海机关从事文字工作时,才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滋味。就我一个初中毕业生,尽管进修了高中,但胸中的“墨水”实在太少了。尽管如此,我还勉强担任了《东海镇志》的主编,经常为镇起草一些文件、讲话稿、工作总结之类的文章,知识对于我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离开文化中心后,组织上在我退休前安排我到镇老年协会工作。这时候,正值市公共文化服务实事工程项目“农家书屋”在农村施行,镇老年协会也在镇文化中心、区图书馆的帮助下建立了农家书屋。于是,我又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读书机会。这段时期,我先后大致看完了范曾先生的36篇散文,以及《东坡集》、《中国散文百年精华》、《水一样做人》、冰心的一些散文和一些中长篇小说。阅览《东坡集》,品尝国学经典,走入旷世才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以及时代背景;欣赏《水调歌头》,体味“大江东去”千古绝唱的豪迈;翻阅《水一样做人》,思考如水一样执著坚忍、一往无前的做人哲理。学习多少给我带来了一些益处,让我积累了一些知识,我带着学习的心态先后写了一些散文和诗歌在镇《临空视界》小报上发表,以此歌颂可爱的家乡,赞美改革开放绽放的光芒。
    在即将退休之际,我把学习的视角触及到书法这一领域。书法是中国优秀文化之一脉,其楷书的凝重、行书的灵动、草书的奔放,无不演绎着美的风韵,凝聚着视觉上的美感。而真正学会书法又谈何容易,几年的学习实践,使我感到学习书法最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毅力和韧劲。传说智永练书法,写废的毛笔堆成了一座小山,此中说明书家成功的艰辛,诚如其他各行各业一样,凡成功者大都要经历一番艰辛和磨炼。某日练书法,心血来潮,写一短信发与学书法的朋友:“胸中流淌浩然气,遣来春风上笔尖。博采前人秀和隽,傲然立于天地间”。虽然有些张狂,但也表达了一种积极的心态。
    书者,是一种心灵的洗刷剂,是历史和现实的糅合,是情感和追求的写照,是成功和卓越的导师。“农家书屋”,是涓涓知识细流汇成的江河,是闪烁在广阔农村星空中的一颗耀眼的星星,是实现人生梦想过程中的一颗铺路石,又是深藏在居民心中开启文明的宝库。

                             (作者系浦东新区祝桥镇老年协会会员)

                         荣获2011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优秀作品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农家书屋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62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