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新闻出版网站

读书园地

村官随笔

发布日期:2013-02-07 分享

                                                   ◇ 吴翠莲

    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城市的边缘,从小看着自家门口的麦田和菜地变成马路和厂房,厂房又改建成一幢幢高耸的公寓,原本淳朴的乡村变成拥挤的小城镇。公共设施越来越现代化,交通越来越便捷,但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脚步越来越匆忙,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甚至成为“奢侈品”。而我也逐渐忘却那金灿灿的麦田,直到我参加大学生到村任职的选拔,到金山区漕泾镇阮巷村任职。
    在到阮巷村工作以后,我是从熟悉语言开始了解这里的一切。这里的人、事、物就如我所想的那样亲切,看到我的阿公阿婆会问:“这妹妹是谁家的小孩?”我也会以生硬的本地话介绍自己。这里的一切就如我来之前的想象,包括那些不太便捷的交通和硬件设施。在我的潜意识里,我总觉得农村是较为贫穷、落后的地方,我们推进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工作,就是为了要将最具活力的思想带到农村,让农民转变思考方式,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我一直保留着这部分狭隘的思想,直到我偶尔看到村里的一位较为年长的村民小组长手上拿着一本小说。于是我上前搭话,问他,这本书好看吗?他说他还没看,这不刚从图书室借来,准备带回家看看。其实,我已经是第二次看到,他手上拿着一本从村里的农家书屋借来的书了。
    农家书屋开始出现在我对农村的认知里。我村有一个农家书屋,设立在村内人口较为集中的小集镇,为了方便村民借阅,在村委会还有一个借阅点。在后来,也是因为农家书屋改变了我对农村狭隘的看法。农家书屋里的书种类很多,最全的是农业种植的书籍,还有很多世界名著、地理杂志以及不少畅销小说。其实,我们农村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人的思想意识也是与时俱进地发生了改变。原本全部由体力劳作的农耕时代已经完全不复存在,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和机械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最直接的表现是,他们积极要求参加农业培训,他们知道现在最流行的是无公害作物、绿色作物、有机作物,但是仅是从价格上的认知,他们渴求通过农业培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求得到更高的效益。
    农家书屋里有很多关于农业方面的书籍,种类涵盖了本地基本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但它们利用率较低。村民通过书本来解决农业生产中问题的较少,大多数人还是习惯通过口口相传,或农技站来获得帮助。
    农家书屋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为农民提高生产生活效率建立知识平台。用好农家书屋,不仅能够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更多的是为了长远的发展考虑,最终是要将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产业链。现在,农民不缺先进观念,不缺文化平台,缺少的是链接观念与平台的桥梁,而我们大学生村官便可以利用农家书屋为村民搭建这个桥梁。通过搭建桥梁,引导村民读好书、用好书,帮助村民开展农业生产实践;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可以根据村民的反馈,多提供符合村民需求的书籍,发挥桥梁的互通作用。有人读书,有好书读,农家书屋才会越办越好,越办越深得人心。
    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在这里度过了从校门跨入社会的第一道“坎”,村民的真诚陪伴我跨过了这道“坎”,这是难以从城市中获得的感情。在任职期间,我也从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转变我对农村、农民、农业的看法,让自己成为链接知识与村民的纽带,发挥大学生到村任职的作用,不断为“三农”服务。

                                (作者系金山区漕泾镇阮巷村大学生村官)

                              荣获2011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优秀作品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农家书屋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62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