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新闻出版网站

读书园地

从流动书箱到农家书屋

发布日期:2013-02-07 分享

                                                   ◇ 杨志超

    我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9年农中毕业,1972年进赵巷公社文化站工作,重点负责图书馆工作。从八岁入学算起,我已与书相伴五十多年,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小字辈都进城务工经商,我2001年退休后,也住进了青浦城区。向来爱书如命的我,终于有空专门看书了。退休十年,我阅读了不少图书,还重读了四大名著,我的计划是每月至少看一两本书。
    2009年春,村村办起了“农家书屋”,在那里村民们可以尽情地看书读报,及时了解国内外新闻大事,给农民的求知欲望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我这个老图书工作者格外欣慰,感谢党和政府的这项惠民利民的文化工程。
    最近,赵巷图书馆馆长小费邀我参观方夏村的农家书屋,我欣然前往。那是8月18日上午,我们来到方夏村,图书管理员小王领我们到了方夏村综合服务中心,走进一处门口镌刻着“农家书屋”四个柳体大字的房间,只见六只开架式书橱,分门别类地排列着政治、法律、文学、科技、农业、医疗、保健等各种图书,两张大阅览桌四周坐满了小朋友。一架宽大屏幕的液晶电视播放着远程电化科技片《花卉的养护知识》,有七八个成年人在专心观看,时而还翻阅书本或做着记录。小费告诉我,他们是花卉种养户,今天是来“充电”的。像这样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旨在引领学习、开启智慧的讲座,月月有安排,预告就张贴在墙上,如“微博时代的阅读”、“如何培养孩子成才”、“大学生创业的春天”、“城市发展与青年创业”,等等。
    据了解,方夏村农家书屋有2 500册藏书,20多种报纸杂志,每天12—16时开放,暑假为学生增加两小时早场(隔天)。现发放书卡51张,月流量660/人次,1 500/册次。每月的准确数据,通过QQ发送到镇图书馆,逐级上报。作为一名老图书工作者,看到眼前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
    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公社(1983年后撤销,恢复乡镇制)办起了图书室,一间平房坐落在沪青公路边上,有四张桌子,八条长凳,六只木头半开架书橱,3 000册图书,共办了50多张书卡,那是收费的。图书室时不时要受搬场遭难,添书没有经费保障。书架上的书籍老面孔多,新书少,复本更少,旧书修了再修。即使这样条件简陋,总算人民公社有了农民自己的图书室。为了更好地方便农村读者,我们没花一分钱,请螺钉厂援助了15只钙塑箱,用油漆写上“赵巷流动书箱”六个字标识,发放至各大队(村),由团支部宣传委员经管。每只箱子可放二三十本书,书箱内大部分是农副业、政治、科技、文学类书籍。逢每月1日、16日,半个月来图书室调换一次。
    有一年的8月16日,正是流动书箱调换日,到下午4时,14只书箱已调换结束,唯独中伍村的小伍不见面!几经打听,才知小伍突然高烧打吊针不能来,那时已接近4点半该下班的时间了。我想到中伍村读者的焦急心情,作为一站之长,责无旁贷要解决,就毫不犹豫地推着自行车,装好书箱前去送书。自行车在公路上骑了十余分钟,到千步村转弯,向南全是沿河浜泥巴路。没想到昨夜落过一场大雨,路泥泞难行,泥潭里还有积水,自行车打滑不敢骑,只能推着走。可是,烂泥黏车胎推不动,用树枝剔清,没几分钟,轮胎又转不动了。荒郊野路,天色将暗,前不着村,后不靠店,想着中伍读者,我心急万分,鼓足勇气,只好“车骑人”!把自行车扛在肩上,一步三摇地向前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脚上的皮鞋也被烂泥黏住,难以移步,于是干脆赤脚。就这样肩上扛车,手里拎着书箱皮鞋,咬紧牙关,坚持走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中伍,此时,夜校已亮起了灯火。大家见我送书到校,喜出望外,一齐拥过来与我握手,纷纷说:“这么辛苦,还及时送书来,真是太感谢了!”我打趣说:“只要你们有书看,精神食粮不饥荒,我再辛苦也值得。”说罢,我骑着车,朝佘山方向飞驶回家。这时,我才觉察汗水湿透了内衣,浑身凉飕飕的,但心里却甜滋滋的。那一时期,像这样应急的送书例子,会经常遇到。
    水产大队鱼塘养殖专业户殷林大,在赵谢大队包了100亩鱼塘,起先用老法养鱼,投入不少,收益颇低。他看了养鱼丛书后,改变了原来做法,采用新技术,科学精养,精料快育,当年投苗,当年收益。在科学技术指导下,殷师傅包养的鱼塘,见效快,产量高,同比人家产量增三成,受到公社副业公司的表扬。像这样通过书本知识实践明显增产的例子,在各条战线上举不胜举。当时,农民也需要学文化,用科学技术指导农副业生产。为此,我们图书工作者作了努力,但限于条件,不能充分满足需求。
    如今,农家书屋工程作为党和国家实施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之一,赵巷镇八个行政村,村村都建立了自己的农家书屋。镇图书馆更是初具规模,面积达330平方米,有33 000册藏书、36台电脑,设少儿馆、阅览室、外借室、采编室,以及电子阅览、东方信息苑等。实行全市图书一卡通,每周开放56小时以上,周五、周六加两个晚上,全年图书流量5万册,3万多人次。每天利用文化书场为老年人传播科技知识,讲座每年220场,戏曲90场(包括农家书屋)。八个农家书屋,每年投入4万元新书赠送。
    现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多媒体、资源共享、远程教育、视频全球通,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我这老图书工作者觉得落伍了,真想穿越时空,再多活几十年,继续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与农民兄弟共同增长知识,用知识改变命运,从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作者系青浦区赵巷镇图书馆退休职工)

                             荣获2011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一等奖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农家书屋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62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