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新闻出版网站

读书园地

碗中看百姓生活

发布日期:2013-02-21 分享

                                                   ◇ 王善红

    最近看了一本署名为二毛著的《碗里江山》的书,这本书的特点就是从人物历史、传统美食、传统文化,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阐述了作者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可谓独树一帜。该书从历史的掌故,从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生活,上至帝皇高官,下至市民百姓,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人间生活图景,引人入胜。
    看了这本书,我所想到的并不是书里的典故和美食的文化,而我所想到的是我生活中饮食的变化,也就是从我的碗里看到我生活的变化。
    我是上世纪60年代生的,懂事的时候是70年代了。兄弟三人,那时候也想不到苦,也许是还小的缘故吧,无忧无虑。每天中午放学回家,一个咸蛋一切二,拌点酱油汤,若有炒豇豆、炒茄子、毛豆结或盐化豆,弄点红烧豆腐,已经开心得不得了了。什么时候有肉有鱼呢?记忆中四个时期,一是暑假,自己和两个哥哥,到河浜里去摸鱼捉蟹;二是冬季大搞水利建设,父母亲去挖渠而中饭省下的,并托人带回来的一块红烧肉,这块肉那个滋味真是打巴掌也不肯放;三是自家卖猪,卖好猪后父亲带回一个猪头,或大肠、小肠或者什么猪的内脏;还有一个就是过年。条件差的时候,也就是个炒肉丝什么的。等条件稍微好点的时候,大约已到80年代初,过年的时候就会有一钵头肉、一钵头油豆腐塞肉、一钵头白菜炒肉丝等,要吃上几个星期。
    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苦,听年纪大的人讲也是苦,做得苦、吃得苦、活得苦。而现在呢?活得“累”,到小菜场买菜,尽管市场里的菜琳琅满目,但不知道要买什么,这样不好吃,那样吃腻了,真是伤脑筋。
    三十几年的功夫变化大啊。不是吗?从以前的一种菜油,到现在菜油基本不见踪影,家中的厨房里要么精制油、要么大豆油,还有什么橄榄油,转基因不转基因的,搞也搞不清楚。酱油也是,什么生抽、老抽,什么鲜酱油、宴会酱油的,品种繁多。再讲讲吃的,哪家不是每顿三四个菜!即使看看借住人家的外地人,每到做饭时,哪家不是烟雾腾绕,一片忙乎的?
    吃的理念也在变化。从以前的想吃饱,到现在的想吃好;从以前的想肉吃,到现在的少吃肉;从以前的一顿几碗饭,到现在的一顿半碗饭;从以前的菜里寻肉,到现在的菜里剩肉;从以前的红薯当饭吃,到现在的红薯当菜吃;等等……吃的习惯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
    从一日三餐也可以看出其中的变化。就拿早餐来说,以前是一碗粥,或者一碗泡饭,外带一根地瓜干,到现在的馒头、面包、蛋糕、豆浆、牛奶,等等,花色是数不胜数。每天早上的早餐店,总是排着长队。
    在《碗里江山》一书中还写到一些菜的做法,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宫廷和达官贵人的奢侈的享受,普通百姓如何能消费得起?如书中的第五辑“民国吃家”中的“千叟宴与苏菜汇”这章节中,写的清朝康熙、乾隆两帝的宴会,一些菜也只能是宫廷皇帝享受,但现在我看看也是平常得很,自己不会做或懒得做,那就到什么酒店菜馆“嘬”一顿,调节调节口味。
    如此大的变化,只能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我们农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作者系松江区小昆山镇大港村农家书屋管理员)

                          荣获2011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优秀作品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农家书屋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62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