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新闻出版网站

读书园地

外乡人的上海书缘

发布日期:2013-07-15 分享

                                                   ◇ 汪  伟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英国作家史美尔斯这样描述书籍。
       我的家乡在安徽的西南部太湖县,那里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和“文化之邦”之美称。读书一直以来就是这里男女老少的生活习惯之一,在我们那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藏书室,只不过是藏书数量多少罢了。也是因为我们受其及父辈的深远的影响,我从放牛娃开始就萌发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无限的渴求。
       还记得当年我第一次远离家乡,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惦记着老家书房那几本没读完的小说。为了尽快找到书看,工作之余,在别的女同事逛商场、讨论穿着打扮、交流化妆经验的时候,我却一头扎进了距离宿舍十几里的新华书店的书海里。
       近年我来到上海——这个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文明国际大都市,除了它的经济繁荣,我感受到这里文化建设是其他的城市没有的。就拿我们居住和工作的嘉定区来说,在这里,大大小小的图书馆遍地开花,无论你是身居闹市,还是宁静的村庄,你都可以很方便找到供阅览及借书的图书室。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我工作和居住的江桥镇华庄村,也有专为我们新村民集中居住的公寓设立的农家书屋,里面的书籍种类一点也不亚于新华书店的种类,有文史类、政治类、法律类、医药卫生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能培训类和受我们外来人员关注的劳动保护类……应有尽有。
       闲暇时间,当你信步走进设在华庄村新村民百姓学校的农家书屋,你会感觉每天来阅读的人还真不少,老人、孩子、年轻人,个个手捧新书,那股投入劲让你感觉到读书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图书室外是小小的公园,人们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唱歌,有的在健身,有的在拉家常,其乐融融。每次当我坐在村里的农家书屋,我像又回到了当年我自家书屋读书的情景,异样亲切!那种感觉像凉风拂过衣袖,像温泉亲抚肌肤,我又如同快乐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享受着读书的快乐。在这里,我又一次与书结缘,书屋又一次让我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使我的写作水平也逐渐提高,每每看到自己写的稿件被采纳,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甭提有多高兴。
       说起读书的作用,我不得不提一提因设立农家书屋而产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我身边举不胜举: 在老家爱赌博的小欣他爸,自从来到华庄村,改掉了这个坏毛病,一有时间就钻进图书室,看他最喜欢看的致富类书籍;去年来到新村里一家企业做普工的小张,图书室里平面设计书籍他几乎全都看过,还买了电脑,边看边做练习,由于有一点基础的他,现在江桥广告公司做设计;村里外来带孩子的年轻妈妈不少,这些妈妈们一有时间就去看些育儿的书籍,偶尔还能听她们坐在一起交流起育儿经。前段时间,上海在为我们外来打工人员实行城保,为此,在农家书屋还掀起了一场学习的热潮,从城保到劳动法,再延伸到合同法、企业安全生产法……今日的华庄村农家书屋,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你、我、她。
       法国作家雨果这样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而我们身边的这个书屋,这也正是上海市、区各级文化部门精心为我们外来人员提供的这种养料,让我们在工作之余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己,让我们受益无穷;也让我们把读书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我们能更快地融入这座文明大都市;更让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员很快在这里安心地工作和生活,视之为第二故乡。我想,这是上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结果之一。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作家德伯里这样说。书籍对人类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其他东西所不能比拟的。我想,我们身边的农家书屋,不仅是我们的大学,也是我们文化生活的绿洲,它为我们开启了又一座知识宝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拥有、去珍惜,从书屋里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吸取我们最需要的养料,然后把知识转化为力量,回报第二故乡上海,回报祖国和社会。
                               (作者系嘉定区江桥镇江安社区外来务工者)  

                               荣获2011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三等奖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农家书屋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62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