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新闻出版网站

读书园地

“书痴”情怀

发布日期:2014-04-29 分享

                                                   ◇ 林育根

       走进金泽镇金泽村村民老许家里,俨然来到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只见四十平方米左右的会客厅兼书房内,到处堆放着一摞摞图书,足有近千册,主人老许正静静地坐在沙发内,聚精会神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乐此不疲,连客人来到家中也没有感觉,像是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当我们竖起大拇指夸奖老许对读书的酷爱时,老许笑着说:“看书学习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书读,真不知道这日子该怎么过。”朴素的语言,抒发了一位“书痴”的情怀。
       已过花甲之年的老许幼年读书用功,颇有才气。上世纪60年代中期考入江苏省苏州市农校,毕业后回村务农,曾担任过大队农业技术员等职,后分别在公社电线厂、体育器材厂长期担任供销员和副厂长之职,直至前几年退休。说起老许的喜欢读书,左邻右舍和厂里的同事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像这样的书呆子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小时候因为家里穷,老许没有钱买书,他就想方设法向学校借、向老师借、向同学借,还在读初中的时候,他就阅读了诸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简·爱》、《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中外名著。回村务农和务工期间,白天工作繁忙,无暇看书,老许就在晚上孤灯夜读,几乎每晚12时敲过,他仍然遨游于书海。从70年代后期起,老许经常利用当供销员在外面出差的机会,买回一些喜欢的书籍,回家与妻子共享读书的快乐。那时候收入低,老许一年的报酬才300多元,而他每年光买新书就要花费100来元,差不多是他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好在担任厂医的妻子与他志同道合,对丈夫的“一掷百金”并不在乎,每夜夫妻俩一书在手,杂念全无,宠辱皆忘,品茗勤读,真是其乐融融。
       从镇办厂退休后,老许就在家门口开办了一家经营摩托车配件的小店,夫妻俩边悠闲地做着生意,边有滋有味地与书为友,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富有诗意。哈工大研究生毕业、现在从事电脑工作的大儿子和在青浦开饭店的小儿子,多次催促父母亲去城里享清福,均被老两口拒绝了。亲朋好友感到不理解,说他们有福不会享。老许说,如果要我们放弃乡下的生活,放弃收藏的喜悦,放弃读书的乐趣,势必会打乱我们充实的生活,这就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自从村里建立农家书屋后,老许自然成了这里的常客,一有空他就到农家书屋找书看,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来农家书屋看书的人很多,有学生,有中青年人,有退休工人、农民,有外来打工者,更多的是村里的种养户。在这些读者中,起先一些人不知道看什么书才好。于是,老许主动根据读者的需求,帮助图书管理员宣传推介各类图书,比如喜欢文学的,他就推荐中外名著等书籍;碰到老年人,他就推荐《老年人自我保健知识》等书籍;对于村里一些种养户来找书,他就向他们推荐《水产养殖技术》、《蔬菜栽培技术》等书籍……想方设法让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由于老许博览群书,肚子里的“货色”还真不少,他不仅琴棋书画样样都会,还能绘声绘色地编故事呢。闲暇时光,老许常为农家书屋里的读者讲故事,或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或宣传科学种养业知识,老许又俨然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义务宣传员。
       在老许的影响下,农家书屋很快成了村民们求知的好地方,村民们以他为榜样,有不少人丢掉了麻将扑克牌,纷纷走进农家书屋“充电”,每到晚上或双休日,农家书屋里人就更多了。村里农民兴起了“读书热”。
                                    (作者系青浦区金泽镇文体中心记者)

                                   荣获2011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三等奖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农家书屋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62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