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新闻出版网站

读书园地

耄耋喜梦圆

发布日期:2014-04-30 分享

                                                   ◇ 叶竹青

       农家书屋透书香,文化新风传四方。
       字里行乐心陶醉,晚年生活享安康。
       这四句小诗,正是我这个耄耋老者从心头涌现的话语。我小时候进过学校,读了一些书;长大后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为国家尽责,自认也不算虚度岁月;上世纪80年代退休回村,安享晚年。说实话,当年回村,村里文化设施少,回村的我顿感文化的饥渴,心灵的寂寞。即使镇上有图书馆,借本书要走上好几里路,对老年人来说,总感到那么不便。
       这几年里,市里打造“农家书屋”工程,农村书屋办到了家门口,读书看报方便多了。书屋里藏书不少: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有政治、经济、工农科普、文学艺术……似乎向村民们热情招呼着:“快来,让知识给你力量!”在书屋里,我感觉是“如鱼得水”一般。有时一些同村的老伙伴会约我去打牌,但我则会尽力把他们往书屋拉,这一来二去的,有的老伙伴也成为农家书屋的常客。
       书海无涯,作为一名老年人,我在书屋中最喜欢看关于老年保健的科普书籍。如《医学科普自我保健新问答》便是我生活保健的好“老师”,听“她”娓娓道来,得益匪浅。而《健康天地》,也是我的好“朋友”,有朋友当然不亦乐乎!这不,今年八十有四的我,依然耳聪目明,更无“三高”病史。嘻!健康成了我最大的幸福,而农家书屋,不正是我幸福的源头之一吗?
       除了健康保健书籍,我还喜爱在书屋中翻看一些历史和社会典故的书籍。历史是人生的教科书,上下五千年,特别近百年的“天翻地覆慨而慷”,不仅开阔了视界,而且了解社会前进的规律。期间,我还看了《国风》、《民俗上海》等不少有关国风民俗的书籍,培养了我对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其实,我们浦东也有不少的民俗文化传承,是不是我也能为此做点事呢?由看书而起的这个念头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终于,在镇政府及镇文化中心领导的支持下,从2007年起,我不避寒暑,在祝桥全镇访老问道,采访民俗。
       在采访中,我惊喜地发现,蕴藏在祝桥民间反映民俗风情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民间文学是如此丰富,如此璀璨,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文化形态的变迁,不少已濒临失传危机,仅在一些高龄人群中口头留存。怀着抢救民间文学遗产这一拳拳之心,我走遍祝桥乡间宅村,耳听手写,加以记录。在记录这些来自农村的鲜活口头俚语时,却碰到一个大难题——不少民间俚语很难用普通话词语表达。改用普通话词语,原有语言的鲜活性、生动性就会黯然失色,怎么办?镇图书馆专门为我找到了《百年浦东同乡会》(唐国良主编,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书中附有的“浦东闲话一百句”解决了一些极难表达的方言土语。但是,仅仅一百句远远不够。一些方言土语只能用同音、假借或拼音代之,很不规范。有句古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正在我头疼之际,从书屋新添置的书中我看到了一本《上海话大词典》(钱乃荣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随手一翻,千奇百态的上海方言土语都赫然在目。我欣喜若狂,难题迎刃而解,圆了我记录民风、挖掘民间文学的梦。
       今天,由我负责编写的《祝桥民间文学》、《祝桥风情》已与乡亲们会了面,深受大家欢迎。自然,在农家书屋里也有着这两本书的“芳踪”喽!
                                   (作者系浦东新区祝桥镇立新村退休教师)

                                  荣获2011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三等奖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农家书屋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62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