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新闻出版网站

读书园地

迟到的间隔年

发布日期:2020-05-23 分享

                                            ◇ 姚  清

    我终于一改自己向来慵懒的阅读习惯,一口气读完了孙东纯的《迟到的间隔年》。
    “间隔年”是西方社会通过近代青年旅行方式的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指青年在升学或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旅行,让青年人在步入社会前体验与自己所在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广东青年孙东纯在接触到“间隔年”的概念后,经过深思熟虑,辞去工作,带着一张仅有两万一千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广州,揣着“迟到的间隔年”梦想,走出了家门。从原本计划的三个月到十三个月,从原来只想前往印度变成一次辗转亚洲的旅途——从澳门经泰国、老挝、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西藏到尼泊尔。在路上,孙东纯边旅行,边以义工身份服务于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拍下了许多照片,记下了一路上的生活与感悟。
    在旅途中,孙东纯遇到了现在妻子,开始懂得感恩家人,学习怎样关心照顾身边的人。孙东纯在加尔各答的垂死之家学到了将爱心带回到生活里;在巴基斯坦的Gligit的Golden peak酒店的大院里,在和冷先生一番长谈后,开始有了更大的包容心,愿意去理解一些和自己三观不符的信仰。孙东纯朴实的文字为我打开了一扇奇丽的窗户,让我大开眼界,明白了这世界还存在间隔年这样一种人生方式,也体味到了一个普通都市年轻人关于生活的迷惘,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以及对爱的感悟。不过,读完,我却有些惆怅和困惑了。
    夜深静谧,窗外的月亮依然圆润,发出夺目的光辉,照着上海郊区的朱泾小镇。我在想,孙东纯经历13个月的旅行之后,觅得佳人归,算是间隔年美满的结局。然而,不管在外以何种方式旅行多久,始终要回归现实的。出去走了一趟,做了义工,看了风景,体尝了人间苦暖之后再回到原先出发的地方,依然做着之前的事情,假使身心没有变化,是否会有不适应反而与社会脱节呢?
    间隔年的意义在于让年轻人走出去,通过旅行,尝试过和熟悉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生活,从而树立人生的价值和方向。我羡慕孙东纯有勇气走出这一步,虽然已经算是迟到的间隔年。而我,拖家带口的,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可能不会再有间隔年的机会了。
    某些时候,我安慰自己,哪怕双足宅在家里,但心灵仍在世界遨游,可是,是真的吗。没有走出去,没有亲历,一切的语言,都是借口的幌子,在心窗里外飘摇久了,也就信以为真了。书中的Norriko说,旅行是找不到答案的,它只会让你多了选择,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没有勇气走出去,我想,便是我此刻的惆怅所在;走出去了,能否得到什么,是我的困惑所在。
    在深夜里敲下这些文字,我只是想表达这种读完书的惆怅和困惑。我有旅游的体会,却没有这样深度旅行的体会,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或旅行的意义,对人生的指导,和读书一样重要,但旅行可能提供不了标准答案,全靠个人的修行,就像那个在Gilgit的法国青年,边抽大麻边信仰上帝,本身就是悖论。又如那个在加尔各答仁爱之家面试各路义工的Salina修女,问孙东纯为什么要来当义工,孙东纯说,想帮助那些人,Salina修女说: We dont need your help, but you need to be here.这句话我一而再地读,体味作者的感悟: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在帮助别人,其实,我们是在帮助自己而已,我们更加需要的是涤荡和救赎自己的灵魂。恐怕,没有旅行,没有切身的体会,是不会有这样的感悟的吧。
    我一直认为,对物质的追求欲望越大,也越容易空虚,但精神与信仰足够强大充实的人,却能安于贫瘠,旅行者,似乎就是在追寻这样的信仰。一本书关于旅行的书,带来的竟然是人生意义的思考,两者关系之玄妙,无怪乎有众多的行者上路。想起许巍的那首《蓝莲花》来: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尽管不存奢想,但也暗暗期待,哪一天,我也有来一次自己的间隔年,哪怕,是断断续续的,也好。
                          (作者系金山区朱泾镇新沂居委上海威肯物流有限公司员工)

                                 荣获2018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一等奖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农家书屋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62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