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怡倩
小时候,我有很多的烦恼,烦恼着自己长大后是成为科学家还是一个作家;小时候,我总是幻想,幻想我也戴上了红领巾,每天背着书包上学的样子;小时候,我喜欢翻书,还不认识字,但喜欢把家里的每一本书一页一页翻过,却不知其意。
终于上小学了,学会了拼音,也学会了最简单的“一、二、三、四……”书上的字对于我不再是纸张上的标记,慢慢地走进了我的心里,开始和这些“标记”有了交流。领略了《春》里万物复苏中的诗意,也有《寄小读者》中对年轻学生的鼓励,对汉字的认知为我开启阅读世界的大门。每周二去学校图书馆借书成了每周最期待的事情,借上几本书回来可以消磨一个礼拜的时间,很快就将图书馆里所有的童话故事看了个遍。再大一点就是爸爸妈妈周末会带着我坐上两个多小时的公交来到上海书城看书,路很远但心却离书城很近。小学时期的阅读是美好的,是快乐。
告别了小学,已经长成了一个小大人,不再愿意看“小人书”了,喜欢读《青年文摘》和《新概念》,那时候班级里谁拥有这两本书好像是了不得的事情了,喜欢读里面的小故事,也最期待里面的连载小说,只要这两本期刊一到就被大家抢着入手先睹为快。渐渐地开始不满足于这两本期刊的阅读了,想要看更多有意思的书,有席娟也有林徽因,阅读着她们细腻文字中似懂非懂的爱情故事,那时候觉得人间四月天可能会是这世上最美的事情了,开始对长大后的爱情有了憧憬。书友会也在那个时候开始流行起来,如九久书友会、贝塔斯曼书友会,加入会员后书友会每个月会寄一册宣传册,各类图书照片印在其中,可以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购买。我则是将每一期的宣传册收集起来反复翻看,等存够了零用钱买上几本喜爱的书,如果被同学借去了,还要反复向他们强调不能折不能涂一定要爱护。中学时的阅读是珍惜,是憧憬。
高中生活永不过时的形容词便是紧张而又忙碌,我也是如此,有复习不完的功课、答不完的试卷和熬不完的夜,这些编织交错成了高中生活的主旋律。阅读渐渐被我遗忘在了脑后……再一次的相遇便是在高三那年的暑假,读那时当红作家落落的散文集《不朽》,每一篇故事都很稀松平常,有讲成长的,有讲父亲的,也有讲高中时期懵懂的爱情,成长和生活不就是如此,相似而又独特。高中的阅读是成长,是遗憾。
2010年,终于上大学了,赶上了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好时代,拥有了第一部智能触屏手机,网络文学也开始发展普遍起来,对于我们没有钱的学生来说是天大的喜讯,从此以后只要从学校的电脑房下载喜欢的书之后就可以放在手机中阅读,阅读的成本一下子降到很低,阅读的种类和方式却是更丰富了,不仅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还可以从网上看到众多类型的网络小说,可以在作者版面留言互动,猜测着故事的后续发展,和众多读者探讨着小说情节,这样感觉与读友与笔者的距离更近了些。大学的阅读是新潮,是交流。
大学四年的时间也是一眨眼过去了,大家伙都在为毕业、找工作或者继续深造忙碌着,而我也不再有当科学家还是作家的烦恼,而是步入了绿色军营。入营的点验把所有的私人物品包括书籍全部封箱入库,阅读更是变得奢侈,能看的也仅限于各种条令条例和应知应会,原本枯燥的文字组合在文化生活缺乏的情况下开始变得可爱生动,从士兵职责到十八大内容,那些密密麻麻小字的卡片成了每日必看的东西。终于下到连队,在看到连队的阅览室后让人激动不已,却被告知新兵在业务出班前是不能看本业务之外的书籍,那些触手可及的书籍便成为我努力的目标,平时机械化的业务训练、严格的考核制度也不再是我越不过的高墙。终于,时隔9个月,我进入连队阅览室翻阅了入伍后第一本书,这是怎样的弥足珍贵!
长大后,生活变得忙碌,忙着工作忙着交际也忙着家庭琐事;长大后,文字变得快餐化,大数据时代手机上有推送不完的新闻和读不尽的消息;长大后,阅读也变得奢侈,很少有时间能花一整天去细细品读一本书。但最重要的是阅读在我成长中的陪伴与鼓励,我依然愿意每天花一点点的时间去阅读一篇喜爱的文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给自己煮一碗热腾腾的“鸡汤”。
(作者系闵行区浦江镇汇西村委会干部)
荣获2018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