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新闻出版网站

读书园地

“吃”在崇明

发布日期:2020-05-23 分享

                                            ◇ 郁张俐

    最近看了一本比较系统地介绍崇明美食的书,作者顾晓东是我们崇明籍的作家,书名叫作《吃在崇明》,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红烧白山羊肉、面拖毛蟹、酒糟烧蟛蜞、凉拌金瓜丝、洋扁豆炒酱瓜,或是崇明芦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崇明人这些是我们从小吃到大再熟悉不过的菜品。翻开目录,本书共分了十一大类共45篇文章,看到这里我有点不能理解,我们崇明菜大多为农家菜,为什么普普通通的农家菜,作者却可以花这么多的章节来写?
    带着这个疑惑我翻开了第一篇关于白扁豆的文章,我们崇明人习惯于称之为“洋扁豆”,崇明人还习惯把外国的、外国来的称为“洋”,“洋火”“洋碗”“洋番芋”等,由此可见洋扁豆也是外来品种,原来洋扁豆原产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金瓜又名金丝瓜、搅瓜、菱瓜等,为葫芦科南瓜属美洲南瓜中果肉呈丝状的一个变种,没想到我们大名鼎鼎的南瓜是从美洲舶来的,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惊讶。
    浓油赤酱的红烧羊肉起锅时撒点碧绿的大蒜叶,想起来便能让人口水直流,可是对于红烧羊肉,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只会吃而不会如何挑选羊肉。《吃在崇明》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要看羊的牙齿,长6只到8只牙齿的,生长期一年多,烧一个多小时可以酥,表示它的肉质不老也不嫩,处于最佳状态。蟹在崇明的美食里久负盛名,我们平常说的老毛蟹,实际上就是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而崇明人制作蟹最有想法的,非面拖蟹莫属,吃面拖蟹的初衷,是要吃蟹的鲜味。2007年,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崇明香酥芋、崇明白扁豆、崇明金瓜、崇明白山羊和崇明老毛蟹等5个产品,使用国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足以见得崇明美食的地位。
    看着看着,便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不由自主地一页页往下翻,科普了一些常识、了解了一些历史、领悟了老祖宗们的一些智慧,既是对过去和现在崇明的一种概括,更是对未来崇明的一种规划、引导和憧憬。原来“吃”真的不光只停留在吃上,而是有很多讲究和文化,其中有传承、有创新。吃在我们当今社会早已不仅仅满足于填饱肚子,更多的是强调吃得健康、吃得丰富、吃得有创意,真正体会什么才是舌尖上的精彩。
    未来的崇明我们要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海上花岛,生态岛就是森林岛、花园岛、碧水清清鸟儿啁啾的岛,同时也是一个宜居岛、生活岛、美食岛,生态岛如果没有富有特色的美食文化作为支撑,那是不可想象的。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将在崇明举办,崇明人民在为全国乃至世界友人带来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吃”也必然成为崇明的一张名片——代表了崇明饮食文化的不断演变,代表了崇明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而在崇明饮食文化发展的实践和历程中,欣赏到崇明人的智慧与聪明。
                                   (作者系崇明区东平镇党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荣获2018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二等奖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农家书屋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62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