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新闻出版网站

读书园地

柴达木的星空

发布日期:2020-05-23 分享

                                             ◇ 沈   凌

    有句话说: 唯一不用持证上岗的职业就是父母。我始终不以为然,做父母,也需“持证上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会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品质、性格养成、道德品质等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持证上岗”,最好的“教材”就是书籍。
    先说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真实且神奇的事。当孩子在肚里孕育时,我就开始阅读各类胎教书籍,按书里的指导进行胎教。给肚子里的孩子唱歌、讲故事、念儿歌、读英语、欣赏交响乐等。在孩子2周岁时,有一天,我问:“宝宝,violin是什么呀?”她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小提琴。”当时,我惊呆了,因为之前从没有教过她英语,她竟然准确回答出了胎教时听到的单词。
    后来,随着女儿渐渐长大,我发现胎教带给孩子的益处在逐渐显现。她烦躁哭闹时,我只要轻哼胎教时唱过的歌曲,她会马上安静下来;说话比同龄孩子早很多;2岁半就能完整、有节奏地唱一整盘磁带的儿童歌曲(里面还有粤语歌,模仿得非常像);3岁能一字不差背诵《寓言故事》里所有的小故事,还能正确记住故事页码;学钢琴、黑管、古典吉他,每任老师都说她学得又快又轻松;英语的语感特别好,一直是她的强项……
    为了孩子身心能健康成长,尝到“甜头”的我更用心地投入阅读和学习。根据女儿的年龄段来选择优秀的教育读本,把握孩子的年龄段特征,了解她、走近她,读懂和尊重她,并用自身言行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她。
    女儿进入青春期后,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早恋、叛逆,不喜欢课堂呆板的教学模式,和老师起冲突,口头语“我不是学习的机器”、“我不是空心人”……
    戴蒙在《迈向目的之路》中不断强调:“目的,是驱使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女儿和当今的年轻人一样,常浮躁不安,厌烦学习,对现实和未来困惑迷茫。缺乏对生命的认知,学习生活就没有了目标。作为父母,该帮助孩子找到人生目标和内在动力。我渐渐平复了自己焦虑的心情,阅读了更多国内外关于教育的书籍: 《致加西亚的信》《孩子你慢慢来》《一个犹太人的家庭教育》《洛克菲洛留给孩子的38封信》等,拓宽眼界和格局,感悟教育的本质,从精神层面去关心女儿。生活中多和女儿沟通,交流班级趣事、日漫韩剧、历史故事、国内外新闻等,只要是她感兴趣的事!多陪伴女儿,一起运动、旅行、阅读、做家务、学英语……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一起去走了柴达木。
    初一时,女儿接触到了野外拓展活动,她非常感兴趣。我很支持。第一次的野外拓展,我们母女一起参加了百公里柴达木徒步活动。说心里话,因为担心才跟随她去。没想到的是,成人组和少年组是分开行动,晚上在营地才能会合。柴达木冬季非常寒冷,早晚温差大,紫外线强烈,地形复杂,野生植被茂密,高原反应让行走更为艰难。晚上住在帐篷、睡袋上盖了所有衣物,还是刺骨的冷。吃得很简单,一种当地很硬的馍加蔬菜牛羊肉汤,条件好时会有黄瓜和苹果,每餐每人基本为七分饱。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我观察女儿,她脚上起泡,过敏起疹,缺氧还造成心脏不适,但却乐在其中。她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伙伴们打成一片,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共同前进,一路上有很多互助的感人小故事。走过100公里标志线时,她和同伴们肩并肩、手挽手,唱着朴树的《平凡之路》“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绝望着、也渴望着,也哭也笑平凡着……”之后,抱着同伴又笑又哭又叫又跳,用双脚丈量土地,征服柴达木100公里,那种感觉真好!
    回来后,她和我聊了很多,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生命的理解、人生的感悟、未来的规划,等等。她说,走过柴达木,才知道现在我们走的平路多么舒坦;看到奇异的雅丹地貌、玉石般的湖泊、壮观的玛尼石堆、狂奔肆意的野兔、各种各样奇异的植物、感受到了大自然极致的美;很多时候大家不说话,听到的是自己与同伴急促的呼吸声,因为一张嘴一口沙,边走边思考是很好的事;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站起来,心无杂念,向着目标前进;我敬佩子文,他背着我们打针,竟是先天性糖尿病,被我撞见,他冲我笑,我扭头哭了;学习不只是在课堂,非凡的经历也是学习、是磨炼;将来,我要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那会是很带劲的。看着她眼睛里闪烁着的亮光,我恍惚又站到了柴达木星空下,恬静、璀璨、浩瀚和神圣。
    之后,女儿去了秦岭原始森林探秘,到了北京郊外玩狼级特种兵,挑战了三个城市的1元钱城市生存,她还成为中国第一批上西沙探险的少年!
    每次,她都是背着心爱的80升户外大背包独自出发,笑着向我招手,让我放心。随后,大步坚定向前走。那时那刻,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龙应台在《目送》里的那段话:“所谓父母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人为什么要学习?难道是求好文凭好工作?柴达木出发前一夜,女儿问我。当时,她很困惑。现在,我相信,答案,她应该找到了。人应该有追求的目标,向着目标前行,无论路上遇到何种荆棘,只要有坚强的毅力,总会成功。
    没有经历,哪有成长。有必要让孩子经历一些困难,以后他强大的内心就不会畏惧难走的路,因为,柴达木都走过了,我——还怕什么呢?
    为了孩子,为了自己,我将一直在路上修行!
                                  (作者系浦东新区高行镇汇郡居委会干事)

                                 荣获2018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二等奖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农家书屋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62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