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友明
先读完此书,颇觉欢喜,于是作进一步了解。
《说论语》的作者贾志刚,有着作家、记者与编辑的多个身份,此书乃其继畅销书《说春秋》后又一部“重头戏”,标为代表作,据说最早也是一部网络连载作品,后结集出版……
解读中国历史上的首部“微博体”著作……
这是此书的一个吸人眼球的卖点,也是此书主旨所在,多年前,本人也曾根据自己的微博内容写过一部后续发散的杂文集子,因而很大程度上是被这“宣传语”给引入书中来的,诚如作者所言,自古解读《论语》的书目不断累积,委实太多,此书自有其新颖所在,正因其新,受欢迎的同时,也招致非议与不屑。
普通读者若读诸子原典,恐怕大多会觉得晦涩难懂,不似《史记》与明清小说有味,而读《说论语》,有原文,有译文,亦有延展之历史及背景,甚而有之联系当下热点两相比联的内容,有助于读懂与理解。所以,此书读来非但有味,有味之余再得《论语》原作精彩处,书中引申独到、引人入胜,便于真正走入那半部即可治天下的好文章,故个人以为值得一读、再品、三温,亦为初读《论语》者入门绝佳书目,无因乏味而退却断读。
当然,或许本书确也有其作者的偏颇与观点,引发部分读者抑或学者嗤之以个人臆想论,不过总体上还是好书一部,可择其阅读与消化。
作者开篇即点出“《论语》该怎么读”之议题,并未正面回答,而以如何解读的方向进行释疑,倒也开导甚多,作者举例何为“仁”与“德”,将前者与人际交往的处理即情商关联,将后者定义为自律(自上而下的自律),很具现实意义,如是读懂,无怪乎赵普有“半部论语”之说了。老实说,未读此书前,对于儒家之仁、德,确也模糊两可,停于笼统概念层面,《论语》也未尽阅,读过此书之后,大有豁然明朗状,捎带着也将原文通读了一回。
如此理解“仁”,确也古为今用,尤其令我联想到大学时候的社会学课程,“社会化”以及“社会人”乃此学科核心内容之一,《论语》当得又一绝佳拓展读物。可见,我们并不缺少什么社会性的书籍,中国书的智慧往往是含蓄的,甚至是碎片化的,零落在各个犄角旮旯,要你去理解与贯通。
如此理解“德”,现实生活中也有可依,上下同德,这不正是我们正在遵循的吗?严于治党,政府清正,民众循以自律,继而上下一心同走民族复兴路。
通过阅读《说论语》一书,还有一样好处,即可更为详尽地了解孔夫子其人及其思想的演变过程,普通人单纯阅读原文,可能没有能力总结得出,比如孔子的出生寒微,这是孔圣人光环下不为普通人所涉猎的;孔子又是如何一步步艰难地开得私学之风,这期间的历史背景若何;再比如孔子如何从纯儒家极力捍卫周礼(论语中很多内容都是在讲“礼”,即周礼)开始,逐渐吸取与接纳部分法家、道家及众家的思想,也算是与时俱进吧,有其变通之处,《论语》中很多“答疑解惑”之本质也在讲述为人处世之道,按今天的话说,应该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置哲学。
读《说论语》一书,除了了解孔子学说与思想外,本书也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框架,以当时历史大环境为基础,从而更为丰满与详尽地讲述《论语》要义,无形中消弭了《论语》原文的“断章取义”现象,有背景的支撑后,读者不会因为缺少前后文铺垫而迷茫,孔子抑或某某为什么会谈论这样或那样一个观点,反而可以比较真实地推导出当时的对白环境,如此一来,便有了阅读之趣味,古文也不再天书与枯燥,不仅知其言,且知其所以言。
我曾得益于高中一位历史老师的开蒙,比较喜欢历史这样东西,且延续至今,因而整本书下来,我可能更倾向于作为一本周朝末年以及春秋历史书目在读,当你知悉了相关历史背景后,你便不再疑惑孔子为何对于“八佾舞于庭”的事情要发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强烈呼声了,历史铺垫可以为您答疑解惑许多孔子思想与言论,个人以为,此书功成大部在于此。
(作者系嘉定区安亭镇黄渡社区同济大学职工)
荣获2018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