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新闻出版网站

读书园地

书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0-05-25 分享

                                            ◇ 陈国裕

    我好读书,书柜中的书大多有一个个故事。
    我家原有许多书,抗战初江湾小学被日寇炸毁,我父亲应邀去江湾办了两所小学,还用船把家中的书装去办图书馆。中小学时没有回家作业,我就上阁楼找余下的残书看,或者进学校、乡图书馆看书。高中毕业后失学,读书兴趣从数理转向文史,省下钱到上海旧书店买了《欧阳文忠公集》等书,反复阅读稍知点古文文理。“文革”开始这些书被当作“四旧”,都烧了。
    “文革”中无书可读,我就利用紧俏商品“开后门”,换取借书来读。文化荒漠时读一本好书,就如接受了一场真善美的洗礼。一次单位召开批斗会,在楼下角落处发现一堆破“四旧”来的书,其中有一套《陆放翁全集》,我提前退会,到角落处把腰一弯,将书挟在棉大衣中,回到宿舍兴致勃勃读了一宵,大有“夜来长吟放翁句,文化复兴几时来”之叹。这本书成了现在书柜中的“元老”。
    是金子总会发光,拨乱反正书和读书成了光彩的事。我在百货店图书柜工作,能顺利地读到许多中外名著。当时想多买些书,但每月35元工资,只买了《红楼梦》《红与黑》等几套名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绝妙好辞陶冶灵魂,忠孝仁义砥砺前行,它们成了我书房中第一批藏书。
    祖父教书外还给人打官司写诉状、契约,我从小看了不少他写的状子,初中时牛刀小试为邻居写过买房协议。当选工会干部后,买了本《诉状评改》,诉状写得规范简明,写了不少维护会员及亲友维护合法权益的状子、契约。
    1980年代初的读书热中,我同时参加两个专业考试还选修其他课程。当时每月工资只有40元,两个专业近50门课程上百本教材和参考资料实在买不起,就通过义务帮书店出摊卖书、帮图书馆整理书籍,换取向他们长期借阅教材和参考书,看书时小心阅读摘录考后归还。只有实在难舍的《新闻采写》《编辑学》《管理学原理》等少数教材才买下,成为书房中第二批藏书。
    “中国通史”是自学考试中的拦路虎,及格率在10%下,不少考友几次失败。考试用翦伯赞的《中国史纲》作教材,我向图书馆借阅,根据考试提要用6张8开纸认真抄摘500条名字解释和250道问题,放在口袋中有空就读、背,皇天不负用功人,一考就过,把书还给图书馆。过后总有遗憾,三个月后省出2.90元,与图书馆商量掏钱再买下。书上还留有别人画的痕迹,有图书馆气息,是书柜中特殊的一员。
    自学考试中,经人介绍认识了复旦王老师,由他推荐在市级经济刊物上发表了论文。他接受“土地问题”课题后,写信叫我落实大队,安排他的研究生开展调研。我联系了高桥屯粮巷大队,调研后出版了《土地经济学》一书,给我寄来了一本作为留念。同样书柜中有我参与写作的《拥抱世博》《风范人生》等书。
    我除在公司中给青工补课、培训营业员外,在新区几个镇成校兼职上管理、会计、文秘等课程。我专业知识面广,一个班级十几门课程一个人可承包下来。这样三个专业的教材、教师参考书、毕业作业指导等计有上百本进了我的书柜。知识就是力量,我要用一桶水给学员一杯水,培育更多“四化”建设生力军。舌耕外我还乐于笔耕,在《川沙报》《上海商报》上发表小文章,征文在市、区获奖。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物质富裕)强(精神强大)才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兼职增加了收入,改善居住条件后,买了《三言二拍》《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等一批书,成为我书柜中的主力。我有楼上楼下住房,有几百本书的书房。我爱读书,书反馈我闯出知识脱贫致富之路。
    我书柜中也有有“争议”的书,《十日谈》限量供应时,因义务帮新华书店下校出摊,就破例卖给我一本。文友知道我不吸烟少喝酒,但喜欢书,出差香港时竟为我带回一套《金瓶梅》洁本。
    退休前我参加了浦东新区文史学会,每年会后发一些书。也有年老的朋友,把平生写的东西整理汇总打印出来,作为留念互赠的私家文集,成书柜中无出版号的书。2016年我受聘主编《凌桥村志》,添了《资治通鉴》《川沙县志》等一些写书必备资料。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详述凌桥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57万字《凌桥村志》已出版,这是我编写的书。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女儿工作后知道我好书,给我书柜中添进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基辛格《论中国》和《看懂中国贫富差距》等好书。
    同样书柜、书,有人是看的、用的;也有人装门面,一尘不染、一页不翻。有次去一个单位,正好经理升迁,地板上丢弃了一大批书。其中有一套全新的《世界文学史》,浏览一下是本好书要了回来。看了近一个月,还做了笔记。朋友说:“别人的垃圾,是你的宝贝。”
    动迁时,不得不清理掉一大批书,心中不免戚戚。但上述那些有特色、有纪念价值的书,仍保存在我新书房的大书柜中。
     每天看看、抚摸着书柜中这一排排、一本本书,散发着文化自信的阵阵书香,感到生活更美好。它们是我的朋友,共同走过坎坷的人生,留着工作、学习的脉搏、气息和身影。
                              (作者系浦东新区高桥镇浦凌佳苑退休职工)

                               荣获2018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二等奖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农家书屋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62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