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新闻出版网站

读书园地

记忆中的东方书报亭

发布日期:2020-05-25 分享

                                            ◇ 吴晓红

    去年5月的一天,我漫步在育秀路上,看见几个工人正把一个荒废已久的东方书报亭装上卡车。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当时,平面纸媒正处于爆炸式发展的阶段,市民们对于报纸杂志的阅读需求很高,仅靠邮政局报刊门市部和零星的卖报摊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于是,在上海街头出现了一种标准外观、统一配送、规范服务的书报亭——东方书报亭。
    东方书报亭推出之后,上海城市街头如同吹进了一股文化的清风,上下班的路上,等公交的时候,午休的间隙,走到附近的书报亭,买上一份喜爱的报刊,是很多上海人的习惯。当时抢购《每周广播》《新民晚报》等热门报刊成了市民文化生活的一个独特现象。
    而书报亭的经营者呢,基本上是当年为国家减负、下岗待业的中年人。书报亭的叔叔阿姨带着袖套,把报纸杂志整整齐齐摆放好,门口打扫干净,再挂一块小黑板:“《新民晚报》已到”,然后收音机里播放着《滑稽王小毛》或《刑警803》。“老王,夜报来了伐?”“昨天申花队赢了,买份《新民体育报》看看。”“叔叔,最新一期的《电脑报》有吗?”……仿佛整个城市都充满了一种文化阅读的气息。那个时候,我正在读初中,放学后常常约上几个小伙伴来到镇上的书报亭,小心翼翼地拿出省吃俭用下来的零花钱,买上一份心仪的《上海电视》《申江服务导报》,还有我最爱的《萌芽》。那时,看书是我课余生活中唯一的乐趣。
    说起买书买报,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上大学时。那时,我就读的学校比较偏僻,离城镇很远,往往一份本应该在中午就到的报纸,到我们学校要傍晚,有时傍晚都到不了。于是,为了买到自己心爱的《体坛周报》,我会早早地吃好晚饭,从宿舍楼步行十多分钟来到校门口的书报亭,像灰姑娘等待王子一样等待《体坛周报》的到来。有时稍微去的晚了,就卖完了。书报亭里15份的《体坛周报》,远远不能满足学校里那么多男生和像我那样为数不多的女球迷的需求,所以与其说买,不如用“抢”更准确些。那些等候买报纸的同学往往紧紧地挤在店主周围,为的就是占领一个有利的位置,小小的一间书报亭被我们围得水泄不通。报纸一来,没等店主分好,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零钱,抢了一份便走,下手慢的只好扫兴而归。男生有时不好意思和女生抢,所以我经常能够买到。我紧紧地攥着好不容易买来的《体坛周报》,担心它长翅膀飞走,然后一路小跑回到宿舍。我迫不及待地坐到书桌前,小心翼翼地翻开报纸,仔仔细细地看,生怕漏掉一个字,那时,报纸独特的油墨味也觉得格外好闻。为了充分显示这张报纸的价值,看完后,这张报纸便会从我的手传给同寝室的室友,然后在一间一间传给其他的寝室。除了买报纸,我还会省下每周的生活费买杂志,《萌芽》是我每期必买的。有时看到有感而发处,还会写点随笔什么的。现在想来,正因为买书的艰辛,才会有当时看书的喜悦。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手机报、电子书……因此,曾经红极一时的东方书报亭,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萧条后,正悄悄发生着改变。
    酷炫的黑色亭身、三块硕大的电子显示屏,内设Wifi服务、移动充电电源、医药箱、雨伞等多种便民用品……2016年,全新升级的东方书报亭亮相在静安街头。新一代书报亭成功升级为“文化亭、便民亭、信息亭、综治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它将在坚守党报党刊零售的主阵地基础上,发展数字媒体传播业务,积极尝试电子书报,以符合现代都市人的电子阅读习惯;同时,还进一步深化了便民服务这一宗旨,提供缴费服务、地图服务、周边服务、找工作、天气预报、市政信息等方便市民的功能。
    东方书报亭的变迁是上海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人们阅读习惯、阅读方式的变化及多元文化的发展。未来,无论东方书报亭的命运如何,是存在还是消失,她曾经的那抹亮丽将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作者系奉贤区南桥镇奉贤区实验幼儿园教师)

                            荣获2018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优秀作品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农家书屋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62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