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昌琼
读完《把信送给加西亚》,遂产生三问。
一问: 为什么在总统询问人选时,军事情报局局长能拍着胸脯保证,罗文能完成这项任务,且这项任务非他莫属?
因为罗文平时足够优秀。文章没有具体写罗文以前是怎样的,但是我们能从他送信的过程中看出他的主动、敬业、忠诚……当这些优秀的品质汇聚于一人身上时,我们可以想象他平时的工作状态是如何的,他是如何表现出超越了其他人的优秀。
这样的人凤毛麟角,但毫无疑问,都是成功之人。譬如伏尔泰、李嘉诚……
李嘉诚曾说:“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这里我要阐述的想法是:“多一分心力去在意别人,就少一分自信去坚持自己。”许多的事是水到渠成的,不是去迎合别人的评价,而是自己做好手上的那份事,去赢得别人的赞赏。
而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随着大量资料的充斥,随着大量任务的堆积,是越来越少“自己”。譬如常规教学,为了迎合成绩的需要,需要批练习,上练习评讲课,无形中占用了课文的研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扩大学生阅读面的时间;譬如公开课,为了迎合他人的评价,反复地修改自己的教案甚至想法,乃至于最后面目全非,因为失去了最初的坚持,可能反而会取得不太理想的效果。
从小了说,一篇文章的解读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化;从大了说,学生怎样教需要有自己的理念。当这一切都明确了的话,所谓的成绩我个人觉得应该置之脑后,有可能这样,成绩反而会敲响你的大门。
二问: 罗文为什么能坚持走完如此遥远且艰险的路途?
因为他朝着最简单的目标前行。这让我想到了前几年疯狂迷恋的《士兵突击》,里面高成从许三多身上明白了“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容是别人,欲是自己”。让我曾经有两天陷于整日的混沌与迷惘状态。
许三多也许从未想过这几个字的含义,就像高成所说,他每做一件事,都会把它当作救命稻草一样紧紧地攥在手上,他没有过多的想法,没有成才那样强烈的欲望,只是牢牢地抓住能抓住的一切,在不知不觉中,他已怀拥参天大树。
有容乃大,容是对别人。我们在讲一个人的优点时,常会提到宽容二字,胸襟开阔是一个好人的基本标准之一。就像我们的史大班长,我想多数人喜欢他的理由,就是他的无私,他的宽容,在所有人背对许三多的时候,他敞开了他的胸怀。抛却史班长的承诺和他感同身受的私心不谈,是史今的包容让谷底的许三多看到了阳光,找到了自信,也奠定了三多百炼成钢的基础。
无欲则刚,欲是对自己。欲望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或大或小,要做到无欲,怕是圣人也难。我理解之无欲,是无非分之想,不贪婪,不枉纵,为人处世有原则,有度而已。就像许三多,安守本分,做自己该做的和能做的。在被人忽略的荒漠中,在空无一人的七连营房,他忍受住的绝不仅仅是孤独和寂寞。外面军号声声,训练场人声鼎沸,半年无人问津的许三多,此刻在我心里真的站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因为扪心自问,我做不到。最后还是用高成的话来说“信念这玩意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三问: 我有自己的信念吗?我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吗?
几年的预备初一,不用应试教学,似乎脑海中对于语文教学终于有了一点想法了,就是回归语文的本质“听说读写”,而不是做题。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受折磨的地方,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研读教材,七下第一个单元《亲近自然》,是个散文单元,既有抒情散文,也有叙事散文,我们还补充了李汉荣的一篇哲理散文,每篇文章我们都反复读反复读,但读完之后读出来的东西也多,尤其是《囚绿记》。要从众多的信息中确立教学目标,选出教学切入点,明确教学过程,真是折磨啊,最后只能无奈地参照别人的教案,这是最悲剧的,花了许多心力,最后出来的还不是自己的东西。但是只要沿着这点模糊的想法,坚持这样去做,即使偶尔误入歧途,只需时时地念叨“信念”二字,我想最终会有收获的。
(作者系金山区吕巷镇吕巷中学教师)
荣获2016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