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逯 岚
关于爱的口号,我们听到的太多;关于爱的真谛,我们体味的太少。喜欢依靠本能,而懂得爱却需要一辈子的修行。
在过去几十年的生命里,我的人生一如各路凡人,浸透了各种各样的爱与烦恼、幸与不幸,在各种琐碎中白驹过隙、岁月如梭,似乎来不及思考什么,倏忽间已经人到中年。走到这里,因为偶然契机,意识到自己性格里镌刻进去的某种痼疾,不利于爱人(所有亲密关系,包括伴侣亲子等)即不利于自我,一定要改变。开始反思自我,反思人生,思考便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涉及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发现你自己”。而这个偶然的契机绝非偶然,有比较安定适于思考的环境,有受到震动急于刷新的渴望,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须得有一位金不换的爱人用包容与爱等待你的了悟,你的归来……
去年岁末,二宝诞生了。我身心都洋溢着巨大的幸福感,也承受着责任感的冲击。我从心底深处想要改变夫妻斗嘴的坏习惯,也想掌握科学完善的育儿方法,给孩子们一个安逸和谐的家,做一个懂教育、会教育的妈妈。此刻的我必须承认,在过去数年的争吵中,我偏执的性格是最大的助推器。在一个深夜,我们把过去种种做了梳理,彼此都伸出了理解的橄榄枝。而我,流下被理解的泪水,从心底获得了轻松,找到被爱、被理解的感觉。如果和解与成长能够即刻从这里开始并一路凯歌,那么,是你把这件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这么些年,我所认定的种种委屈让我拥有了被害者心理并形成了一个强盗逻辑: 我可以谴责你,你却不准说我任何缺点。某天晚上因为这个发生了冲突,他吐槽了没几句,被气急败坏的我骂得狗血喷头,让我意外的是,他第一次反击我了,反击的也是不堪入耳。我悻悻然地又骂了几句,其实心里已经发生巨大触动,感受到了他的感受,能换位思考站到了他的那一面去考虑问题。这么多年,一直是我在欺负他,他没有以牙还牙,是他因为理亏或者怕我,才忍让我许多年?我想,这里面大约不能缺了真爱吧。这种想法,彻底释然了我的敏感、我的多疑、我的没有安全感,每次吵架把他往十恶不赦处想的根源。
意识到这一点,我从身心变得柔软下来,愿意用接纳的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当然我看书的行动和步伐没有停止过,每天都有进步和所得。中间是不是有反复,肯定会有。我清楚地记得我心里的革命是何时发生的: 读到一篇关于批判父母打骂教育、羞辱教育的文章,了解了自己多年以来内心的委屈和恨意不是凭空产生,为什么那么容易愤怒,为什么那么容易在意别人的评价。恰巧又看到《圣经》上关于爱的描述: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永不止息。从那一天,我开始拥有一颗对自己、对他人有觉察的心,探索爱,并了解自己。
对于一些有力量的书籍或者文章,你有所触动、有所疗愈,会说它是一剂良药能治宿疾;如果不能够触动心灵你就觉得不过是一碗增补有益的鸡汤,虽然好喝但喝过就忘。我阅读了一些书籍,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三部家教书籍,心理学方面《为什么家会伤人》,教育学书籍《夏山学校》《窗边的小豆豆》……好的书籍能帮助你发现自我并且疗愈创伤。当然所有一切的领悟,都来自育儿中想要找到问题答案的改变之心。教育不是改变孩子,而是改变提升自己。所谓身体力行,榜样的力量,不是靠技巧完成的,内心不革命,行为不可能真正变化。
成长意味着认识自己,触碰生命里的创伤。成长总是快乐的,迈出的每一步却是夹杂着复杂的情绪,这需要真正的勇敢与决心。
发现了问题,那么距离解决问题就不远了。“看见了你,也就看见了我;我们是镜子,亦是镜中的容颜。共情能力的构建,就源自于能碰触的母婴关系,而它的基础,是妈妈能看到婴儿的感受。你如何看待万事万物,这是你最深的存在。”我开始明白自己非黑即白性格的由来,说好听点疾恶如仇,真实的说法应该是偏执、狭隘。接纳万事万物不完美,是宽容的开始;宽容自己的不完美,也是悦纳自我的开始;喜欢真正的自己才能真正地共情孩子。看着孩子的纯真眼睛,多少留下了自己偏执的痕迹。忏悔和谦卑之心此时才生发: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经历新生。
打通所有闭塞情感的渠道,就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这是世界上所有感情的归宿——真爱。为人父母不可能用爱的谎言去欺骗孩子,你必须用真实的你和你的真实去爱他,才能点燃他。这个经验适用于任何亲密关系。
爱是理解万岁,是慈悲心肠。一个人只有理解了真爱,才能学会感恩,才能学会爱和被爱,才能拥有真正的宽容和慈悲。懂得了爱,才能拥有真正的人格和精神独立,因为学会了隐忍和坚韧。
关于爱的成长实录,我写到这里,却不会止步于此。爱的路上,我是初学者。
(作者系嘉定区安亭镇玉兰第一社区居民)
荣获2016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