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海新闻出版网站

读书园地

家乡的芦苇——《芦苇花开》读后感

发布日期:2020-05-26 分享

◇ 孙立英

近日读高明昌老师的《芦苇花开》,文章里写着水芦苇是上天对家乡不经意的恩赐家乡的水芦苇总是以最朴素、最古老的姿态,将河道打扮得非常绿色,也同时将家乡打扮得非常绿色。端午节,要包粽子了,自家的宅前宅后、水凼河道里的芦苇就都不算自家的,人人可以以主人的姿态去捣鼓芦苇,谁也不会说二话;有粽子包开心,小孩子们在在芦苇林里玩打仗的游戏也开心;夏天凫水吃芦根,冬天做芦花扫帚、当柴取暖,甚至盖屋顶芦苇情结萦绕作者心头,即使已经久久生活于城镇,白白胖胖的芦根、碧绿碧绿的芦叶、婀娜生姿的芦花,仍深深藏在作者的心底……

读着高老师的《芦苇花开》,我的心也渐渐柔软起来,小时候的一幕幕便由远而近、由模糊到清晰,轻轻地展现在了眼前:

东风吹起,睡了一冬的芦苇们像竹笋一般调皮地探出一个个小尖尖头。清新的绿意亮了灰秃秃的大地,但若长在田里,就对不起了,管你是娇弱还是美丽,我的父辈母辈们还想着一家子的果腹的问题呢。于是周日或周三下午,年少的我们好像也成了忙碌的大人,必扛着小锄头跟在母亲后面,学着母亲的样,狠心地除掉小芦头。但这小芦头也是倔强,这个星期被锄掉了,下个星期又长出来了,这样,需要三番五次,它才肯向你妥协。这时候,长在河边或芦苇塘里的芦苇已初具规模了,芦叶差不多寸把宽了,暖洋洋的不读书的下午,我们就急吼吼地采芦叶去了。我最喜欢这个时候的芦叶包的粽子,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等这一波的粽子吃完,想再打一次牙祭的时候,端午快到了。这时候的芦叶宽宽的,整株芦苇上下的叶子几乎都可以采下来去包粽子,不消一个下午,我们就会采满大半只花袋。这个时候的芦叶香味要厚重多了,但却不是我最喜欢的了,况且有些年的端午实在是热,吃粽子就有点腻的感觉。端午过后,芦叶就要老掉了,妈妈就会带我们再去采一些来,一把一把地串起来,凉在屋檐下,等农闲时再包粽子吃。我从小记得我们家一年要吃好几次粽子。我的同龄人常说那个年月缺粮食,我似乎并没这种印象。

夏天到了,燥热燥热的,我们家是吃不起冰棍的,偶尔买一根,还需分成三段姐妹仨共享,实在无法过瘾。这时候我们最期盼的是白白胖胖的芦根,傍晚时分,烧好晚饭、拌好猪食,便翘首父母田埂归来,只要远远看到几尺长或尺把长白白的棒头,我的心便雀跃起来。咬一口,甜甜的,咽到喉咙里,爽爽的,吞到肚子里,津津的好像吃上几根,整个夏天就那么凉爽的过了。

起秋风了,赶紧去采芦花,不能让芦花开散了才去采,不然做的扫帚容易掉毛,不好使。其实,我倒喜欢开散了的芦花,飘呀飘的,很有仙气。有时我会挑两枝有点开散的,插在瓶里,放在窗前,或放在床前,一早起来就看两眼,就觉得这天的日子都美了。其实我是很喜欢花花草草的,也采路边的夹竹桃,也采小花圃里的月季,但总有一种做贼一般的心虚,只有采芦花,可以尽情尽兴。

冬天到了,芦苇给我们的活更多了。拿起镰刀收割芦秆,晒干、捆扎、搬回,一排排斜搁在长凳上整理。整理是一项大工程,一把一把地把等长的芦苇抽出来,往往分四五个不同的尺寸分类放好,再整整齐齐捆扎好,整整齐齐地码进客堂间,等着造房子人家来收购,只要理得细致,价钱不会低。理下来的残料,捆起来搬进柴间,作柴料。这些事还没好,大人们开始挖河泥了、开河了。这个时候,芦苇们还会来犒劳大家,夏天没有挖完的芦根一节一节深深扎在河底里,开河的大人把河滩头挖出来的芦根带回家,在水里洗一洗,白嫩白嫩的,咬一口,绝不会亚于今天吃甘蔗的味道。

物资贫乏的年代,芦苇给了我们许多,并不夸张地说,芦苇为丰富我们的生活、幸福我们的家庭贡献了许多,如今芦苇远离了我们,不,是我们远离了芦苇。高老师的《芦苇花开》终于让我想起芦苇,想起了芦苇的好,想起了芦苇带来的丰收与喜悦。谢谢高老师,谢谢被远去的芦苇们!但我又突然想起徐刚的《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心里不免又多了一分沉重。然而高老师在想芦苇,徐刚在思芦荡,我思量着也一定有很多的人会渐渐念到芦苇的好,就如我也终于想起了一样

(作者系奉贤区奉城镇大门村塘外中学教师)

荣获2016年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一等奖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农家书屋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62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