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的智慧》
[法]奥利维耶·普里奥尔 著
王师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你是不是感到自己筋疲力尽,没有动力,没有灵感,完全不在状态,没法做任何决定?你是不是不知道如何才能解决某个问题,或者总体上你不知道你这一生该干嘛?
然而,生活和行动要比你想象的轻松得多。只要你知道把力气花在哪里。
哲学家、培训师奥利维耶·普里奥尔提供了一种“轻松的哲学”,让成功的方式变得轻松、自如。
今天,给大家带来“轻松”的方法。
10000小时的诱惑
文/[法]奥利维耶·普里奥尔
你还记得前面提到过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吗?他是《纽约客》杂志的作者,我很喜欢读他写的一系列“机场书”(或者笃笃定定在家里读也是极好的,不骗你)。
在《异类》这本书里,他用outlier这个词——意为“例外”“反常”或“独一无二”——来指那些非凡的成功。格拉德威尔这本书回答的正是“多少”的问题:在他看来,10000小时是“卓越的魔法数字”。你想在任何领域取得超凡的成就吗?“轻松”得很:你只需在这上面投入10000个小时,大约十年。
有意思的是,司汤达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说:“坚持每天写作一到两个小时。无论是不是天才。”每天写作一到两小时,坚持十年的话,总共的写作时间是3652到7304小时(考虑到闰年),这已经距10000小时不远了。如果每天写作两到三个小时,那么十年就可以达到10000小时的量了。和格拉德威尔一样,司汤达似乎认为天才无非是辛勤练习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十年努力练习的结果。
为什么是十年呢?如果每天练习10小时,我们不是只需三年就能达成目标了吗?这是因为仅仅堆砌时间是不够的,练习必须是刻意的,它应该是为了达成特定目标——尚未精通的知识或动作——而付出的努力。换言之,我们需要感知到练习,它不能是轻轻松松的。
据说左拉和福楼拜每天写作的时间长达10小时,他们被视作勤奋的作家,然而这些时间主要是花在提炼文字和推敲用词上,如果说贾科梅蒂是在“玩泥土”,那么左拉和福楼拜就是在玩文字,他们不过在享受自身的癖好,这种癖好要求故意浪费大量时间,以及某种懒散的氛围。不能是这种。
总之,与持续的努力无关。每日三到四个小时的刻意练习,最好进一步分成几次,这已经是极致了,因为长时集中精力是很累的。练习以外的时间应当用来好好休息,或者做一些比较放松的活动:阅读,思考,制定规划,其他业余爱好。假设我们每天练习三到四小时,每周休息一天,每年给自己放两周假,这样我们每年的练习时间是1000小时,坚持十年就能达到10000小时。
因此,十年时间可以让你成为一名“异类”。顺便提一句,读者会注意到书名和内容之间的矛盾,因为从原则上说,我们不能从独特的个例中推出普遍的结论。即便某些例外情况可以证实规律,我们也很难仅仅根据例外来建立任何规律。
不过格拉德威尔提出了一条“10000小时定律”,并以披头士乐队和比尔·盖茨为例。他解释说,如果你认为他们是天才,那你就错过了案例的精髓。归根结底,天才是懒人的借口。天才的观念让我们觉得那些成功的人只要负责让自己生下来就行了,而实际上,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形势,正是这些形势为他们提供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训练机会。
以披头士乐队为例。在刚刚成立不久、还没什么经验的时候,乐队经纪人就作出了把他们送去德国汉堡的决定,在那里,他们每天都要在夜总会演出多场,这样足足持续了两年。
格拉德威尔指出,这段看似苦行的经历正是他们走运的地方,他们因此获得了经验,成熟起来,完成了他们的“10000小时”训练,而同时期留在利物浦的乐队,往往只在每周末表演几个小时。凭借着这竞争优势,当披头士乐队回到英国时,他们已经把其他乐队远远甩在身后,一骑绝尘了。
比尔·盖茨也是一样,他最初对计算机和编程感兴趣的时候,常常要等上一星期才能在大学里唯一的计算机上操作几分钟。不过盖茨在医院工作的母亲替他争取到了使用医院夜间闲置的电脑的机会,盖茨也因此得以每日——更确切地说每夜——不断地积累编程经验。当他数年后进入个人电脑行业的时候,正是这些经验使其拥有了相较于对手的竞争优势。
你以为披头士乐队是流行音乐界的兰波、比尔·盖茨是计算机技术的莫扎特?如果这么想,你就错了。披头士和盖茨都是认真的匠人,勤奋的劳动者,或许极具灵感,但他们首先完成了应有的训练。
而且,仔细想想的话,兰波,这个所谓的天才诗人,“十七岁,我们并不认真”这一著名诗句的作者,他本人恰恰是非常认真的:十四岁时,他就赢得了拉丁文诗歌比赛的桂冠。兰波,被诅咒的诗人的代表,他所有的诗歌都是在二十岁之前写的,他首先是精通拉丁语的优秀学生,可以不借助词典写出流畅的拉丁文。兰波不仅自幼就开始写诗,而且也花费大量时间研习和阅读拉丁语,这些时间无疑接近10000小时。
莫扎特还要说吗?他五岁就在身为小提琴家的父亲的教导下学习大键琴,十四岁,他只听了一遍阿莱格里的“求主垂怜”就能弹奏全曲——那是一部长达十几分钟的复杂作品。你羡慕这样的成就?但要知道,十四岁时的莫扎特,其训练的时间也已远超10000小时。兰波和莫扎特都不是横空出世,他们只是很早就开始训练了。
因此,十年10000小时的训练听上去是个切实可行的主意,但格拉德威尔是怎么得出10000这个精确整数的呢?
数据来自1993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安德斯·埃里克森与另两位心理学家在久负盛名的柏林音乐学院开展的研究。
我简述一下:他们找来30位由教师推荐的小提琴学生,分为10组,并按水平高低划成三个等级:“优秀”等级是未来独奏小提琴家的人选,“良好”等级将来有望进入交响乐团,第三等级则是水平更低一些的所谓“音乐教师”(不作评论)的人选。调查发现,所有人都是在八岁左右开始学琴,并在十五岁时选定职业乐手的道路。他们平均每周学习音乐时间是50.6小时。
表面上看,每人用于练琴的时间都差不多,区别在于,前两个等级的学生平均每周花24.3小时进行个人练习,也就是下私功,而第三等的学生每周个人练习时间平均只有9.3小时。
此外另一个显著差别则是:前两个等级的学生每周平均睡眠时间为60小时,而第三等级的学生只有54.6小时。
换言之,较好的小提琴学生在个人练习和休息上花更多的时间。但“优秀”和“良好”的区别并不显著。只是当研究人员请他们回顾开始学琴以来的累计练琴时间时,他们发现尽管这两个等级的学生目前每周练琴时间大致相同,但“优秀”学生开始练琴的年龄更早些。
十二岁时,“优秀”学生的累计练琴时间已经比“良好”学生多了1000小时;到十八岁时,“优秀”学生平均累积练琴时间为7410小时,“良好”学生是5301小时,未来的音乐老师们则是3420小时。
心理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各组别学生演奏水平的高低与他们累计个人练习时间的多少有着紧密的联系。”
不仅小提琴学生是如此,钢琴学生也是这样,研究人员因而认为:无论何种乐器,专业演奏家在二十岁前平均都有10000小时的累积练习时间。
更确切地说,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主动提高了难度和强度,并且因为更具挑战而以个人练习为主,以避免他人评价的干扰。
在一篇题为《刻意练习在专家水平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的论文中,作者们还把同样的结论扩展到了体育领域。就和演奏乐器一样,体育运动中所谓的天赋和天才其实也是常年刻苦训练的结果。附会加泛化,对30名小提琴学生进行的研究摇身一变成了“10000小时定律”,即,对有志于成为专业人士的人而言,10000小时的训练时间是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结论鼓舞人心,它是民主和平等的,因为它不仅假定了“有志者事竟成”,而且认为凭借训练,我们想有多高水平就能有多高水平。但这条定律带来的后果还有儿童早期训练时间的增加,无论是演奏乐器还是进行体育运动,并加强一种偏见:如果我们没能在某个领域取得足够的进步,那一定是因为自己缺乏刻苦练习。
这一定律既让人解脱(一切皆有可能),也让人负疚(之所以没取得成就,完全是你自己的错)。因此格拉德威尔所谓的“卓越的魔法数字”,很可能反过来成为一个歧视性的数字。
丹·麦克劳林读了格拉德威尔这本书(很可能在某次航班上吧),把这个数字当了真。于是,2010年4月5日,也就是他三十岁生日那天,麦克劳林决定放下一切,全力投入高尔夫球运动,立志要用10000小时的练习来成为职业选手。
要让实验成立,他必须没有特别的运动天赋,并从未打过高尔夫球。确实如此。麦克劳林把自己描写为一个完美的普通人。如果这条定律对他有用,那么它就对所有人都有用。麦克劳林为自己的这场冒险开了个博客,甚至请教了柏林小提琴手研究的作者埃里克森教授本人,让他为自己做计划,此外还找了专业的高尔夫球教练随时纠正动作。
麦克劳林每天练习6小时,每周练习6天。每天6小时几乎是“正常”训练量的两倍。按照这个速度,麦克劳林本应在2016年底达成10000小时的训练量,并成为职业高尔夫选手。
然而事情并不像预想的那么简单。埃里克森本人承认:他的研究依据的样本数量太少,结论难以普遍化。而且研究对象是已经经过选拔和训练的人,无法分辨他们的能力中哪些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哪些是后天练习的成果。所以研究在设计时力求排除所有与天赋有关的因素。
此外,该研究还是回顾性的,小提琴学生根据回忆提供的数字可能有500小时的误差。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10000小时这个数字只是平均值,这意味着平均而言,最好的学生练习了10000小时。但我们不知道差值是多少,换言之,我们不知道每个研究对象与平均值的差异。
大卫·爱普斯坦注意到这一其实并非细节的细节,举出国际象棋为例。国际象棋与小提琴不同。国际象棋选手按一个国际通行的积分系统被赋予积分,也就是埃洛分,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选手的积分精确地知道他们的水平高低并追踪其变化。
2007年,心理学家吉列尔莫·坎皮泰利与费尔南·戈贝对104名不同水平的象棋选手进行了一项研究。
一般选手的埃洛分约为1200,象棋大师的积分在2200—2400之间,特级大师更可达到2500分以上。他们发现,要使积分超过2200成为职业棋手,平均需要11053小时的训练时间。这比成为专业演奏家需要的10000小时稍多一点。
但一个难题在于,成为职业棋手所需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从3000小时到23000小时不等,差值竟然高达20000小时,这相当于二十年的“刻意练习”!为了达到相同的水平,有些人需要花费八倍于他人的时间。还有人花了超过25000小时都没能达到大师等级,甚至可能永远无法成为大师。
体育运动也是一样。一项关于铁人三项运动员的研究表明,为了达到相同的竞技水平,不同个体所花时间的差异系数可以达到10,也就是说,有些人要花费别人10倍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同的竞技水平。
现实并非严格如是,毕竟训练对每个人都有效,但训练不仅无法补救天赋的差异,反而会不可逆地加剧这种差异。优秀的人比良好的人能更快地变得更优秀,更别提一般的人了。
根据10000小时定律,造成这种差异的是训练时间的长短。但安德斯·埃里克森后来还对飞镖选手做了研究,在14年的飞镖生涯之后,选手成绩的差距只有28%是由训练造成的。
换言之,一般人即便毕生从事飞镖练习也无法赶上最优秀的选手,甚至可能连专业级都达不到。因此大卫·爱普斯坦做了个幽默的总结:10000小时定律最好改为10000年定律。
无论如何,在某个领域里花费10000小时并不是获得专业技能的绝对保证。我们一方面需要与生俱来的“硬件”(“电路”,“计算机”),另一方面还需要经由训练而后天习得的“软件”(“程序”)。那种可用训练代替天赋并保证能成为“异类”的所谓魔法数字并不存在,天赋和训练缺一不可。
如果说没有训练的天赋是休耕地,那么没有天赋的训练则只能是荒地。这两种情形都属于浪费。有天赋而不练习固然令人惋惜,没有天赋盲目练习更会造成反噬:我们往往会因此不必要地经受身体或自尊心的创伤,而原先的韧性和坚持则会反过来变为那种盲目和徒劳的固执。
文章来源:书香上海微信公众号
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