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我的书屋·我的梦”征文展示--中学组)
即使这片土地已经经历过无数变幻,土地上的人们出生又死亡,我的根源也从未改变。
----题记
日子平淡如水地流过,时间不断地冲刷着我的记忆,对于家乡的记忆早已变得古旧模糊。因为我很早就离开了我的家乡。蓦然回首,那个我回忆深处的家乡依旧在月夜中发着光。
我见过最亮最圆的月亮,仍是故乡的月亮。
每逢十月,中秋佳节。中秋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了,因为在这一天,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不论多忙都会拎着大包小包回来看我和外婆。在这天,外婆的忙碌从清晨就开始了,我吃完放在一旁热乎乎的早饭,就跟着外婆去田里收菜。外婆没读过什么书,对种菜她却了如指掌,这是她朴素的智慧。拎着菜篮子回到家后,外婆要开始做饭了。她做饭的样子总是很熟练。虽然我们的厨房里没什么智能的厨具,但外婆也能将每一道菜把控的恰到好处。我则在一旁拿着扫把,一遍又一遍扫着院子,盼着爸爸妈妈能早点回家。
太阳落山了,整个村庄炊烟袅袅。饱经岁月的木制大门被打开,发出“吱呀”的声音,这是爸爸妈妈回来了。我兴奋地拉着奶奶去迎接他们,奶奶接过他们手里的大包小包,仿佛有千言万语想说出来,但都收了回去,只是关切地说道:“路上累了吧?快来吃饭,我做的都是你们爱吃的。”我帮忙摆好碗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终于在此刻团聚,空气中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月亮悄悄挂上了天,小小的村庄又安静了下来,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故乡的月亮总是又圆又亮,月光洒在故乡的院子里,知了在一旁轻声歌唱,小溪汨汨流淌着,风也沾染着浓郁的桂花香。我身处于一片皎洁之中,坐在小溪边与外婆一起望着空中高挂着的圆月。外婆抱着我,轻轻对我说:“今天是在这个村里的最后一个中秋节了,村子马上就不在了,以后的中秋节就去城里过了,好不好?”“不好不好?我要和外婆一直待在村里。”我站起身,坚决地抗议着。外婆没有说话,只是继续怔怔地望着明月。那一刻,她的眼睛模糊了,不知是泪水还是什么。
最后一次和外婆看月亮是在离开前的晚上,虽不是中秋节,那晚的月亮却出奇的亮,倒映在水面,随着风泛起暖黄色的涟漪。在月光的照映之下,外婆的眼中似乎噙着一汪泉水。我低头,望着脚下这片土地,这是我的根源,这是我深爱着的家乡。
十年后,坐在现代化教学楼里,偶尔间读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时,我又想起了那个给予我如泉水般源源不断的力量的地方----我的家乡。
村子里一座座老屋子变成了高耸的高楼大厦。家乡,因为时间消失了;时间,又让家乡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就如同明月当空照。记忆会模糊,景观会变化。我的家乡,外婆的家乡,无数人的家乡,都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明月。这明月鼓励着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前行、踔厉奋发,永不消逝、永不停息。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作者姓名:周婧然
学校:上海市宝山区罗店第二中学
年级:9年级
书屋所在地: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南周村
指导老师:谷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