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5天时间,采访组奔赴上海市宝山、奉贤、嘉定、松江、崇明五个区县的10个农家书屋,行程千余公里,和乡亲们聊家常、说变化。
看变化:外来务工人员的“老朋友”
在去往嘉定区的客车上,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行处处长忻愈详细向采访组介绍了当地农家书屋建设的主要特点。说了很多,但让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让外来务工人员过足读书瘾。
还没来得及仔细消化,司机师傅突然一个急转弯,出现在眼前的是绿油油一片:错落有致的小楼,优雅大气,花草灌木穿行其间,颇有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滋味。太平村到了!
这个小小的太平村竟然生活了4000多名外来务工者。更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虽然远离市区,但这里的外来务工者可以通过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于一体的村民活动室,共享上海的“文化天空”。
书屋收拾得明亮干净,沿墙一字排开的书柜里整齐地排列着少儿、养生保健、文学作品等图书。当得知采访组的来意后,正在读书的小赵首先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我们这些外来从业者的业余生活可没劲了,就是宿舍—工厂—宿舍三点一线,现在不仅可以在活动室看书读报,还能网上冲浪。”
小赵所说的网上冲浪,是太平村率先在上海施行的首家外来务工人员公共电子阅览室。该阅览室由市、区、镇三级主管部门共同出资,面积达100多平方米,配有先进的电脑和投影设备,可容纳50多人同时上网查阅信息。除了正常上网外,电脑终端里还“装”着10万册正版电子图书、5000部百科视频讲座、500种电子报刊和1万部电影、电视剧。
如今,村民活动室俨然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家门口的“老朋友”。而上海目前也正着手探索运用数字、网络技术手段丰富农家书屋的内容建设和阅读服务,探索有条件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增加电子阅览项目。
解特色:不推诿、不掐架,共推共建共享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正说话间,一阵戏剧声从远处传来。
原来是到了宝山区罗店镇蔡家弄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心。院子不小,中间有一个小广场,一溜排过去分别是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东方百姓影院、爱心书屋……靠着大门的一个多功能厅里,有几位中年妇女正身着艳丽的戏服,排练戏剧。
“这可不是单演给你们看的,每天中午11点吃过饭后都有人在这儿唱戏、看书。”好像猜着了我们的心思,憨厚的村支书生怕我们误会。
正在看书的王大爷告诉我们,自从书屋建成以后,只要一有空就会来看看,“正值春种季节,村里很多人都经常在农家书屋相互交流春管经验,比如科学保苗、施肥以及病虫草害防治知识等。”
采访中,我们发现很多村的农家书屋门上都挂着好几块牌子。忻愈解释了这一“特色”: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与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农村数码电影放映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信息苑等工程共建共享,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投资建设的公共资源整合。
比如,与农委建设的农民科技书屋、三室一店一站,与民政局建设的农村老年活动室等共建共享,并充分利用市区县三级图书馆资源与物流配送体系,在原有图书馆系统的基础上搭建为农服务公共图书借阅平台,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不推诿、“不掐架”,上海市农家书屋建设之初就由市新闻出版局、市农委、市文广影视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共同推进。如此,既扩充书屋内涵,又可充分利用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已有的宽带上网和电视电影播放设备。
正是由于各个部门的团结协作,才保证了上海市1514个农家书屋的成功建成,并率先完成行政村全覆盖。
听民声:新源村农民的《农家书屋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