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全党全国人民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也迎来了新闻出版的盛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前三年完成。这一持续五年,遍及全国的民生工程,一共投入财政资金120多亿元、社会资金60多亿元,建成标准书屋60多万个,实现了“农家书屋村村有”。这是全国新闻出版战线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贯彻中央决策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成果,也是经过五年奋斗,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农民兄弟交上的一份满意的答卷。在此,我向支持和关心农家书屋建设的中央各部委、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向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新闻出版企业基层党委政府和农村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工程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示范书屋、优秀图书管理员表示崇高的敬意!
农家书屋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培育新农民、新文化的基础工程,也是党中央实施的文化惠民五大重点工程之一。从2005年在西部地区试点,破解了广大农村缺书少报、广大农民读书难看报难问题,到2007年纳入党和政府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推开,受到了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2009年,党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农家书屋工程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争取党的十八大前实现全覆盖。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各级财政加大了投入,新闻出版部门加大了工作力度,地方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在保证工程质量、坚持规定标准的前提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面提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各地更是全力以赴,进入了“决战决胜”期,保证了60多万个农家书屋在全国农牧地区全部建成。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我国农民文化生活当中的一件大事,根本改变了农村缺书少报无音像的局面,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今天,我们在这里总结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经验,表扬先进,研究部署新形势下继续做好农家书屋工作,这对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我国加快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农家书屋工程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位置,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大,文化是一个主要因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党中央决定在农村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农家书屋就是其中之一。几年的实践证明,农家书屋是农村最有效的文化阵地,给农民带来了知识的力量,大大改善了农民看书学习的条件。用农民的话说,这么多的书报刊、音像出版物到农村,世世代代没有见过,是共产党给我们送来了“改变命运的知识库,学习致富的黄金屋”。
(一)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丰富了农村文化资源,使农村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国农村人口多,文化学习条件差,文化生活落后,封建迷信等落后文化习俗影响大,制约了农民的文明进步和农村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决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后,我们决定把书屋建在村上,把书报刊、音像制品送到农村,让农民自管自用,为农民提高素质、发展经济文化事业服务。农家书屋是政府主导、社会赞助的公益性工程,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50平方米以上,配有1200种1500册~5000册适用图书、30种优秀报刊、100种影视音乐光盘及相应放映设备、阅读桌椅等设备的公共文化场所。农家书屋惠及农村大众,充分体现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一个不离村的图书馆。农家书屋配备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内容丰富,能让农民“读得懂、用得上、留得住”,满足了农民学知识、学文化的迫切需求。在扶持政策上,东、中、西部区分对待,中央财政对西部投入最多,扶持力度最大。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偏远地区、老少边穷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几年来,农家书屋共向农村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优秀音像制品1.2亿张、影视放映设备和阅读设施60多万套。以提供的图书总量来看,农家书屋已经和城镇公共图书馆基本持平,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也比农家书屋实施以前增长了十几倍,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读书难的问题。农家书屋让亿万农民享受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读书愿望,城乡文化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伟大事业,我们所有建设者都应为之自豪。
(二)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巩固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
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讲阵地建设,首先要有平台。过去有的部门搞过送书下乡,今天送这个村,明天送那个点,没有统一规划,没场地,没人管,年年送书年年无,都不管用。农家书屋就是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与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同步推进,扎扎实实地去规划、选点、配书,落实管理员,把阵地实实在在地建立起来。有了这个阵地,我们的文化资源就能聚集起来,越滚越大。党报党刊和优秀图书、音像出版物就有了落脚点,党和政府的声音能够有效地传达下去,主流思想文化能够更好地发挥影响。有了这个阵地,各个部门就可以开展学习和文化活动,把农民群众吸引过来,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有了这个阵地,农村基层党组织就有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利于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这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出版单位转变思路,面向“三农”,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民需要策划选题,出版了一大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政策性、思想性、可读性都很强的优秀读物,给农村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充实完善了农家书屋这一农村思想文化主阵地。
(三)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有效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型农民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农民改变命运,一靠辛勤劳动,二靠文化知识。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已经成为新时期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期待。农村文化生活还比较简单,看电视、看电影、听戏,对丰富文艺很有帮助,但提高素质必须要靠读书学习。读书,在现阶段的农村绝不仅仅只是消遣娱乐,而是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农家书屋是一所学校,是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一环,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根本措施。农家书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例子已经很多,现在很多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都会去农家书屋寻找解决的办法。农家书屋更大的意义,在于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我们已经看到宁夏的陆梦蝶、山东青岛的陈明钰,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因为“读书改变命运”的新农民的代表。我们也看到很多地方把农家书屋服务的重点放在农村青少年身上,从基础抓起,为长远着眼。我们有理由相信,农家书屋必将对农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农村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主要经验
农家书屋工程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最初试点到提前完成建设任务,主要得益于几个方面: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文化惠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二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家有实力来推动公共服务建设;三是新闻出版系统思想认识到位,围绕大局、把握机遇、奋发进取,完成了中央交办的重任。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根本保证
农家书屋工程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先后13次写入中央有关文件,3次写入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深刻把握农村文化发展规律,坚持加大政府投入、破解农村文化难题,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农民群众发展农村文化,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回良玉、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先后视察过农家书屋,极大地鼓舞了各地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的热情。长春、良玉、云山、延东同志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更是多次给予重要指示和指导,直接推动了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