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2012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中,嘉定区副区长李原发言交流了全区“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经验。2008年以来,嘉定区把“农家书屋”工程作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逐渐形成了多头并进、协作共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建设格局。目前,嘉定己建成的132家“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之一。
整合各方资源,率先实现全覆盖
2006年9月18日,全市首家“农家书屋”在嘉定区华亭镇毛桥村建成开放。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嘉定区自2008年起全面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嘉定区成立了由区领导担任组长,区文广局、区民政局和区农委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的“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单位的责任和任务。与此同时,由区政府牵头,深化责任单位沟通交流制度,梳理和整合工程的资源配置,并通过举行文化活动、座谈会、基层调研等,向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及农村居民宣传“农家书屋”的重要意义,为工程的顺利推进赢得了更广泛的社会支持。2008年底,嘉定区选择了从基础较好的行政村逐一铺开的方式开展“农家书屋”建设工作。截至2009年底,嘉定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132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达标建设工作,并全部投入使用。
强化标准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目前,全区书屋的图书数量、报刊种类、书架数量、图书和报刊的沪版比率均达到标准要求。利用区图书馆“一卡通”系统,对书屋文献进行统一管理。每年两次举办“农家书屋”管理员图书馆业务培训班,内容包括文献管理、登记和流通统计等基础知识,并增加了服务礼仪、文化活动组织策划等相关培训。与此同时,为了使附近农村居民能够“用得上、用得好”,嘉定区将“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列入各街镇、区文广局和区图书馆的年度考核项目,并委托区图书馆对书屋进行实地督查,对发现的“开放时间不合理”、“基本配置损坏不全”等问题进行及时通报和跟踪整改。
共享实践经验,加快建设步伐
早在2006年,嘉定区就已开始探索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新模式。在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百姓书社”惠民项目。该项目依托区级财政支持,主要建在农村志愿者家庭,或者社区、村委等固定场所中;并由区图书馆组织配备软硬件设施和文献,并负责服务指导和资源更新。截止2011年,全区已建成书社35家,有效填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空白点。“百姓书社”项目总结出的基层走访、谨慎选点的做法,政府与志愿者联动的服务模式,品牌连锁的管理模式,长期跟踪的监管指导方式,以及整合资源开展文化活动的形式,都为“农家书屋”工程在嘉定区的迅速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成功经验。
融入地方文化,扩展社会影响力
2010年11月30日,嘉定区江桥镇文体中心创作的音舞快板《农家书屋好》获得“我的书屋,我的家”——全国农家书屋阅读讲演活动最佳创意奖。在市相关专家的指导下,江桥镇的村民们将他们对“农家书屋”的喜爱编排到了这个独创节目当中,用快板的形式演绎了“农家书屋”在嘉定区的勃勃生机。在颁奖仪式上,该节目在现场进行了表演,并在中央七套农村•军事频道中播出,受到广泛好评。2009年,嘉定区动员读者参与“我爱读书,我爱家乡”征文活动,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的优异成绩,其中,马陆镇易红波的征文《家书抵万金》被选送参加全国评审,并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创新服务功能,构建精神文化家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