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编者按 2017年第1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的文章《不断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该文全面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取得的改革和发展成就,着重阐述了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
核心要点
■完善设施网络、提升服务能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惠民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坚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以惠民工程项目为载体,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初步建成覆盖城乡、较为完备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综合运用有线、无线、卫星等方式,加快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优质通、长期通升级。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和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程,努力让基层群众看到看好电影。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和农家书屋、城乡阅报栏(屏)、出版物发行网点等重点项目,努力打造“书香中国”。
■精准帮扶、补齐短板,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补短板是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关键,也是实现文化小康目标的攻坚重点。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向老少边穷地区和特殊人群倾斜,尽快缩小差距、促进均衡,努力使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普惠全国各族人民。瞄准贫困地区,助力精准扶贫。瞄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升供给能力。瞄准重点人群,保障基本权益。
■丰富内容、提升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强内容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让群众共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的精神文化产品。繁荣创作生产,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打造精品力作,顺应高品质文化期待。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供需有效对接。
■坚持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服务活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思路举措,优化顶层设计,促进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长期受益。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的有效机制。完善运行维护长效机制。
不断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中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国家颁布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重要法律和文件,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紧紧围绕标准化、均等化目标,统筹实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重点惠民工程,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完善设施网络、提升服务能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惠民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坚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以惠民工程项目为载体,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初步建成覆盖城乡、较为完备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综合运用有线、无线、卫星等方式,加快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优质通、长期通升级。“十二五”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共完成82万个20户以下通电自然村“盲村”建设任务,到“十二五”末村村通工程顺利收官,惠及全国1.5亿农村群众。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实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工程,全国直播卫星用户达1.15亿,其中户户通用户近1亿,户户通地区农村群众能够免费接收中央和地方上百套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拓展直播卫星服务,实施“渔船通”“海岛通”,1.88万艘渔船、20余万渔民在海上可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推进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了无线广播电视覆盖质量和水平。实施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在应急抢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目前,我国已建成有线、无线、卫星混合覆盖、技术先进的广播电视现代传输覆盖体系,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37%、98.88%。
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和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程,努力让基层群众看到看好电影。重点在农村、乡镇、县城三个层面着力,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电影公共服务。目前有245条农村数字院线、约5万余支放映队活跃在全国农村、厂矿、学校,实现了流动电影公共服务全覆盖,确保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固定放映、改善观影条件,加快由露天向室内固定场所放映转变;扩大覆盖范围,放映活动逐步向外来务工人员工地、市民休闲广场及部分地区寺庙、养老院等拓展。2015年底实现全国县级城市数字放映场所全覆盖,去年底全国已有县城影院4373家、银幕17507块,有效解决了县城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目前正在推进乡镇影院建设试点。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和农家书屋、城乡阅报栏(屏)、出版物发行网点等重点项目,努力打造“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活动2006年启动。去年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2016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系列活动,200多个地市和1000多个区县开展了群众性阅读活动,参与人次达8亿多,共同打造了一场全民阅读的文化盛宴。在服务农村群众文化需求方面,已建成农家书屋60万家,覆盖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累计向农民配送图书10亿册。在城乡人流密集处建设了一大批阅报栏(屏)和数字阅读屏。支持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市市有书城、县县有书店、乡乡有网点、村村有书屋”,全民阅读硬件基础更加坚实,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基本形成。
精准帮扶、补齐短板,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
补短板是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关键,也是实现文化小康目标的攻坚重点。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向老少边穷地区和特殊人群倾斜,尽快缩小差距、促进均衡,努力使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普惠全国各族人民。
瞄准贫困地区,助力精准扶贫。实施贫困地区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工程,支持补助全国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台等播出机构购置采编播设备,努力解决贫困地区县级播出机构采编播设备老化、制播能力不足等问题。2016年,落实“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广播器材资金1.04亿元,为5000多个村配置了广播器材。为解决边远地区报刊投送难,推动建成2.2万家卫星数字农家书屋,有效服务20个省区数千万农民群众。
瞄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升供给能力。以实施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和广播影视“西新工程”为抓手,努力让少数民族群众听懂看懂、听好看好。新闻出版“东风工程”涵盖民族文字出版基地建设、党报党刊和民族文字出版单位建设、流动售书车配备、扩大数字出版和出版物赠阅等多个项目,有效提升了民族文字新闻出版生产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广播影视“西新工程”覆盖9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区,西藏、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发展基础条件大大改善,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和传输覆盖能力大大增强。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丰富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
瞄准重点人群,保障基本权益。始终把面向未成年人的公共服务放在突出位置,扶持少儿精品图书和影视作品创作生产传播。全国开办的广播电视少儿频道频率已经达到46个。全民阅读坚持少儿优先原则,开展优秀出版物、优秀报刊推荐活动;组织百家出版单位与各地千所中小学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百社千校”读书活动;开展“书香·童年”阅读工程试点,向甘肃省、青海省部分地区的5.5万名学龄前儿童发放儿童书包。实施盲文和无障碍影像音像制品出版项目,引导音像电子出版制作单位面向大众和特殊群体制作内容生动、形式多样,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制作水平的有声读物。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电视台增加手语节目和加配字幕,保证特殊群体获取公共信息的基本权益。
丰富内容、提升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食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强内容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让群众共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的精神文化产品。
繁荣创作生产,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调动和激发创作活力,促进创作生产蓬勃发展。2016年,全国出版图书50万种,期刊总印数27.4亿册,报纸总印数394.4亿份;生产电影故事片772部、动画电影49部、纪录电影32部、科教电影67部、特种电影24部,国产电视剧330部14768集,电视动画片近12万分钟。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内容生产大国,满足了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打造精品力作,顺应高品质文化期待。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精品工程和图书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五个一百部”创作规划,提高品位质量,力攀文艺高峰,努力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近年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抗日战争》《望春风》等图书,《百团大战》《狼图腾》《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电影,《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海棠依旧》《彭德怀元帅》《平凡的世界》等电视剧,《戚继光》《最可爱的人》等动画片,《筑梦路上》《东方主战场》等纪录片赢得读者观众广泛好评,树立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丰碑。今年,我们将突出中国梦主题,贯穿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这条主线,以实施“五个一”精品工程为抓手(即1本图书、1部电影、1部电视剧、1部纪录片、1部动画片),聚焦重点项目,力争推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供需有效对接。为增强产品服务的贴近性实效性,一方面大力扶持面向基层的公益性图书、影视内容创作生产;另一方面努力搭建平台,促进了有效供给。目前,全国已开办对农专业频道频率58套,同时明确要求上星综合频道文化、科教、对农等八类公益性节目播出量不得低于30%。积极探索“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服务,每年制订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各地农家书屋根据农民需求补充更新读物,2016年评选出1066种图书、299种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210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180种报刊;农村电影放映设立“片目库”,目前供农村流动放映按需订购的影片已达3511部,群众“点菜”、政府“买单”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公共服务的实效性。
坚持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服务活力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思路举措,优化顶层设计,促进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长期受益。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各级政府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已投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272亿元。加强财政保障的同时,积极转变投入方式,由直接拨款为主变为工程采购、项目补贴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的有效机制。积极简政放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户户通、全民阅读、农村电影放映等多领域服务项目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形成“企业运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成功模式,“书香中国e阅读”推广工程向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购买数字阅读服务免费供给城市务工人员,提高了服务效能。
完善运行维护长效机制。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思路,推动各级运行维护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不断规范服务标准,制定严格的运行管理和监督考核制度,推动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和运营维护监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从今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对公共文化设施经常性维护管理、使用效能考评等作出明确规定。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把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作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实际行动,积极探索、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了思想认识、积累了有益经验。一是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精品力作生产、优质内容提供,不断完善工作格局。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在政府增加投入、履行主体责任的同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强大合力。三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实现基本服务全覆盖的同时,面向重点地区、重点群体和薄弱环节加大倾斜力度,真正做到惠及全民。四是坚持重在建设与优化管理相结合,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运行、维护、管理水平,促进提质、增效、升级,积极完善长效机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来源:中国农家书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