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竖新镇油桥村的农家书屋里,书香缕缕沁人心脾,村民们坐满一桌,津津有味地看书读报,年轻人和孩子们则聚在一起看百科全书、写作业。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农家书屋的选址很特别,位于油桥村的文化宝地“沈探花馆”内。说起“沈探花”,那是响当当的人物,他是崇明历史上49个进士中级别最高者,被雍正皇帝钦点的一甲第三名探花,名叫沈文镐。因历代父老乡亲引以为荣,尊称“沈探花”。两年前,当地利用130多年的宋家老宅打造成老建筑——“沈探花馆”。修葺一新的“沈探花馆”,设有探花之“路”、探花书“院”等9个展厅,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祈愿孩子聪明伶俐、学业有成。
游人们前来参观打卡时,自然也想来“沈探花馆”里的农家书屋坐一坐。走进书屋,墙上挂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探花文“斋”,屋内古香古色的布置与“沈探花馆”青灰砖、壁画、木雕等浑然一体,彰显古朴、典雅。在这里,大家可以拿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老宅百年时光中,追寻芳华记忆;配合着“沈探花馆”的文化积淀,孩子们还能自由享受国学经典的熏陶。
农家书屋这一方天地,见证了油桥村的成长嬗变,也成为不少油桥村人的共同记忆。村民顾娟从2010年开始接手村里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时至今日,她已经跟这家书屋打了十多年的交道。
“十多年前,油桥村就建起了农家书屋,那时候附近厂里好多年轻人只要有空,都喜欢到这里借书看。2019年,‘沈探花馆’建成,农家书屋也随之搬入,可以说,书屋陪伴、影响了当地百姓十余年,所以维护好农家书屋这件事,不仅是大家的一种职责,也是为百姓传承与守护一处文化记忆。”顾娟回忆。
“改造后,这里环境更好了,每周都会有村民来农家书屋坐坐,给大脑‘充充电’,小小的农家书屋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图书馆。”说话间,顾娟麻利地整理图书,将书屋打扫得一尘不染。据介绍,书屋书籍来自于区图书馆配送、更新,现展示有500多册,涉及政经类、科技类、文化类、少儿类等多个领域,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要。“这批书中,有现代文学、侦探小说,也有杂志和报纸刊物,这些都比较受欢迎,当然还有《沈文镐诗文集》等书籍,我们从小听着沈探花的故事长大。”顾娟对自己管理的图书如数家珍。
75岁的宋海珊自认是农家书屋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他家后面就是“沈探花馆”,他说,“我家距‘沈探花馆’里的农家书屋不到200米,有空就会来看看书、看看报纸。”书屋几乎成了他的书房。
“乡村振兴有很大一块是文化振兴,以前在乡村,没有特别好的校外阅读条件,有了农家书屋,可以引导广大群众发现阅读的美好、养成阅读的习惯,小朋友在假期也有了合适的去处,对乡村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好处。”在油桥村党总支书记施红柳看来,“沈探花馆”本身是历史文化的深度积淀,周边又居住着不少村民,因此,把它设计成一处既能体现传统文脉传承,又能汲取知识的精神文化阵地,最合适不过,“希望能通过名人名史让农家书屋‘活’起来。”
油桥村的书香氤氲,是崇明农家书屋发挥积极作用的缩影。目前,崇明已建成农家书屋257个,实现各行政村全覆盖。
“在资源配送上,自2016年至2020年间,我们每年为各个农家书屋配送或征订超10万份书籍、报纸和杂志,后续根据需要进行补充更新,希望能通过各方资源,为广大群众持续充盈‘文化粮仓’。”区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说,未来他们将在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等各个环节上抓准抓实,不断完善拓展农家书屋服务功能。
如今,一个个农家书屋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阅读途径有限的问题,也让广大农村地区享受到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在建设镇,一些农家书屋通过“文化+科技”的方式,为百姓打造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空间,读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到喜马拉雅进行电子阅读,将“看书”变成“听书”;今年,中兴镇中兴村农家书屋获评全国“最美农家书屋”,农家书屋不仅成为周边群众学习了解政策和知识的“加油站”,也是镇上不少文艺、学习团队的重要活动阵地……
不仅如此,很多农家书屋还会定期开展国防教育、垃圾分类、移风易俗等讲座,以及读书分享会、征文活动等主题活动,为当地学习团队和广大群众搭建才艺展示和相互交流的平台,让书屋成为点亮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盏明灯。
文章来源:上海崇明微信公众号
记者:季佳倩;摄影:张志豪
编辑:朱怡婷
责编:李琳、朱怡婷